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功能性便秘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根据《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 DD)、混合型便秘(MIX)和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 NTC)。在《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中,分为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肥甘厚味、电脑前的久坐、长期使用泻药等影响,导致脾胃久伤,湿邪内生,蕴久化热,阻滞肠胃气机,气机不畅不能运化食物,不能正常形成粪便排出,产生便秘,目前湿热型便秘越来越多见。[目的]通过对湿热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抑郁量表、PSQI、SF-36、胃肠道通过时间、AR-HRM以及肠道细菌真菌的观察,了解此类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动力、肠道菌群、精神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等情况,分析湿热型便秘的临床特点。通过对患者的疗效分析,比较中药组和益生菌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已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对99例符合湿热型便秘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病人进行入组观察。行48h胃肠传输时间(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 GITT)以及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anorectal high-resolution manometry, AR-HRM)检查、粪便分析、便秘症状问卷及中医症状问卷调查、填写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s, PSQI)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状况量表(SF-36),对入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分为中药组和益生菌组,并填写治疗2周及4周后的复查CRF表。根据《中国慢性便秘指南》结合检查结果分为STC、DD、MIX、NTC四型,粪便分析主要对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真菌进行培养,问卷调查对患者的便秘症状以及疗效进行分析,了解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以及中药和益生菌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1)男女比例1:2.20,中位年龄52岁,平均病程10年。(2)高中及以上学历占64.1%,职业中职员比例最高为21%,军人比例最低为2%。(3)嗜饮浓茶、咖啡、辛辣、油炸均>70%。(4)最令患者难受的症状为有便意却排不出大便(30.3%),出口梗阻型患者和非出口梗阻型比较,出口梗阻型男性比例高(38.0%vs16.3%,p<0.05),同时饮食减少的症状积分也高(1.00±0.90vs0.59±0.81,p<0.05)。(5)焦虑状态患者比例20.2%,抑郁状态患者比例为51.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睡眠异常者22%,便秘患者SF-36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6)64例患者行粪便菌群分析,双歧、乳杆菌属显著减少(p<0.01),肠球菌属、霉菌增多(p<0.05),肠杆菌、念珠菌无统计学差异。患者霉菌阳性率17.2%,与对照组(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数较用药前比均有增加(p<0.05),治疗4周后中药组排便次数较用药前比有显著增加(p<0.05),而益生菌组无显著改善(p>0.05)。(8)两组治疗后均可降低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5),同时中药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p<0.01),而益生菌组无显著变化(p>0.05),用药4周后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益生菌组(p<0.05)。(9)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2周后中药组66.7%,益生菌组50.0%,4周后中药组72.7%,益生菌组50.0%。[结论]1、湿热型便秘在脑力劳动者中更多见。多有喜食辛辣油炸、浓茶咖啡等不良的饮食偏嗜。2、有便意却排不出大便是湿热型便秘患者最痛苦的症状。患者多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睡眠障碍,生活质量下降。3、湿热型便秘患者多伴肠道菌群紊乱,双歧、乳杆有益菌减少,肠球、霉菌有害菌增多,霉菌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4、中药治疗和益生菌治疗均可以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中药经验方可更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中药治疗可显著增加排便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