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抗血小板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中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传统观念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还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发展及稳定斑块的作用,且以中剂量阿司匹林(相当于300mg/d临床剂量)的性价比最佳,但其作用究竟是通过环氧化酶-1(COX-1)途径亦或环氧化酶-2(COX-2)途径,即是通过抗血小板途径还是通过抗炎症途径,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选用对环氧化酶无影响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比观察中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及两药联合应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稳定斑块的效果,进一步探讨抗血小板途径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方法] 49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根据体重和血脂水平分为5组:①正常组(n=9);②模型组(n=10);③阿司匹林组(12mg·kg-1·d-1,n=10):④氯吡格雷组(4mg·kg-1·d-1,n=10);⑤阿司匹林(12mg·kg-1·d-1)和氯吡格雷(4mg·kg-1·d-1)合用组(n=10)。后四组建立高胆固醇饲料并免疫损伤诱发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