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在心脏中扮演着通道、储存器、助力泵三大功能,是心房实现血流动力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情况单独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的血流动力学功能,不能全面评价心房的电机械血流动力学。另外,随着心房颤动患者的增多,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临床上更需要全面评估心房的功能,为房颤患者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服务。本研究运用立体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同步综合评价两组不同年龄健康人心房的电,机械,血流动力学功能,对比两组人群的心房情况,并且将对心房评价较好的指标进一步应用于房颤消融术前后的心房功能改善评估。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选择20-30岁和50-60岁健康志愿者各30名,全部使用3D-ECG立体心电图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同步记录立体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第二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20例,年龄为40-70岁。同期入选20例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且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方面具有可比性。使用3D-ECG立体心电图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射频消融仪、三维标测导航系统、心脏程序刺激仪、数字减影X线机、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以及相关的射频消融导管、电极等器械。对所有患者(检查时为窦性心律)和对照人群应用3D-ECG立体心电图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进行详细检查。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并且在术后一、三、六月进行来院随访,复查3D-ECG立体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将健康人群作为一个整体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各测值之间的关系,两组间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界限。本组实验的结果为:第一组:将全部志愿者作为整体进行统计显示:心房的p波向量环与容积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应变率成像分析发现心房左右房壁及间隔之间的机械运动不完全同步。相关性分析发现;心房的传导时间及振幅与心房的容积正相关,应变与心房容积相关,心房p振幅和机械运动无明显相关性,心房的收缩应变a与左右心房的总排空量及收缩排空量无相关。30-40岁与50-60岁健康群体间心房电活动和机械运动参数具有显著差异,血流动力学功能参数比较无显著区别。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人群的心房电活动,机械运动发生了改变,提示年龄增加心房壁基质出现改变,这将为心房发生心律失常提供了基础。血流动力学功能无明显改变,说明血流动力学功能在没有其他诱因下可以保持相对完整。第二组:房颤患者与对照群体间基线资料比较有显著差异,发现阵发性房颤p波间期延长,振幅增加,左房较对照组明显扩大,心房扩大伴随着心房收缩能力的减少,表现为应变率a值升高。同时心房顺应性降低:表现为应变率s下降,应变率e值升高。说明心房收缩、储存和管道功能相对于对照组均出现明显区别。术后一个月心房参数:相比房颤患者的基线心房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参数,术后心房传导、机械运动和形态开始改善。术后三个月心房参数:房颤患者的传导、机械运动和形态均出现明显改善,p波间期改善,振幅降低,左房、右房直径改善,容积改善。心房泵功能和顺应性改善,应变率a峰降低,s峰增加,e波下降。术后六个月心房参数:消融组p波间期和振幅改善更明显,左房、右房直径和容积进一步改善。心房泵功能和顺应性进一步改善,表现为应变率a波,s波,e波进一步明显改善。这表明心房的形态进行再重构,大多数收缩参数相比对照组得到了改善。研究发现机械参数较电活动和容积改善较早教明显,因此可以作为评价心房功能早期恢复较敏感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心房的情况,指标改善同健康对照、群体相比仍不理想,反映房颤患者的心房结构出现了持续性、不可逆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组相比,年龄较大的健康人群的心房电活动和机械运动发生了改变,血流动力学功能无明显改变。2.联合立体心电图与心脏多普勒是同步评价心房的电传导、机械运动和血流动力学功能状况的简单方便工具,能更直观的表现心脏整体情况。3.本研究发现应用心电图联合应变率成像发现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心房电活动与心房机械功能出现了重构逆转。4.机械参数可以作为评价心房功能早期恢复较敏感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