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技术作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广被关注的一种废水处理新技术,能够在降解废水中污染物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电能。本研究采用以碳刷作为阳极、碳布作为阴极的传统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第一阶段对电池的基本性能进行分析,获得较佳的实验条件;第二阶段对比不同尺寸的电池A和B,对模拟含铬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率以及电池的产电性能进行研究,实现去污与产能的双重效益;第三阶段采用双电池联用模式,尝试对模拟铬污染废水中Cr(Ⅵ)和Cr(Ⅲ)的同时治理。利用1号电池中Cr(Ⅵ)作为阴极电子受体时产生的电能直接提供给2号电池,使2号电池阴极中Cr(Ⅲ)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降解为更低价态的离子或单质Cr,实现废物的回收利用。通过多次试验,得到如下结论:(1)电解液浓度是影响电池产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当300mM KCl和25mM KCl作为支持电解质分别加入电池的阴极液和阳极液时,相比于阴极添加200mM KCl而阳极无KCl添加,电池的产电功率有51.5%的提高。(2)阴极电解液保持强酸性(pH=2.0)有利于Cr(Ⅵ)的还原,添加具有缓冲作用的KH2PO4保证了溶液酸度的稳定,使Cr(Ⅵ)的去除率由70.0%上升到99.9%。(3)相对于氮气阴极,当阴极通入空气时,O2能够得到电子生成中间产物H2O和H2O2,当H2O2与Cr(Ⅵ)同时存在于酸性体系中,H2O2会转化为一种还原剂,加速了Cr(Ⅵ)的还原,同时也优化了电池的产电性能。(4)对比不同尺寸的MFC发现,电池的大小以及曝气速率对Cr(Ⅵ)的去除效率和电池产电效率都有影响。一定程度上阴极通入的空气量越多越有利于电池的产电,相对于大电池A,在通入空气时小电池B不适宜处理高浓度的Cr(Ⅵ)。而无空气参与的情况下,A电池仍能有较可观的Cr(Ⅵ)去除率和产电量,而B电池运行效果较差,不适于本实验研究。(5)双电池联用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去除Cr(Ⅵ)和Cr(Ⅲ)。1号电池空气阴极以及2号电池阴极缓冲性能都是影响Cr(Ⅵ)和Cr(Ⅲ)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相对于Cr(Ⅵ),Cr(Ⅲ)能够达到较高的去除率,并且Cr(Ⅲ)的去除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且所有的去除过程在10h内基本完成。设定Cr(Ⅵ)与Cr(Ⅲ)的浓度比为2:1,保证了Cr(Ⅲ)的较高去除量。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采用更高的Cr(Ⅵ)与Cr(Ⅲ)浓度比能实现Cr(Ⅲ)的有效、完全去除。(6)对两电池阴极表面进行SEM-EDS分析,推断1号电池中Cr主要以Cr2O3等氧化物形式存在,2号电池上鉴定到了少量Cr单质的存在。该实验对双电池的联用技术的实行提供了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