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塑造中国家、地方两大话语权的博弈——以南京题材专题片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h54g45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大众文化向视觉转型的当下,借助影像定位、塑造、传播城市形象,已成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普遍采取的有效举措。由于制作团队、叙事主体的不同,在城市形象的定位、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国家与地方两种话语权的博弈。本文以南京题材的专题片为例,揭示了这种博弈的存在,研讨了国家与地方如何在博弈中多侧面地塑造南京形象的问题。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国家话语权在南京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主导倾向。中央电视台所代表的国家话语权,很少对单一城市进行形象塑造。专题片中的南京,往往被纳入国家历史或文化事件的大框架之中。本章通过对《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南京1937》与《留住手艺》三部专题片的分析,认为国家话语权倾向于把南京塑造成政治上的废黜之都、历史上的悲情之地与文化上的前朝遗老。  本文第二章分析了地方话语权在南京形象塑造中的主导倾向。与国家不同,地方在望造南京形象时更具主动性与正面性。地方政府往往规避南京历史上的悲情、伤感形象,以历史观的转向带动南京城市形象的转向。本章通过对《重读南京》、《金陵旋律》和《金陵文脉》三部专题片的分析,认为地方话语权倾向以文化史观论证南京是一座胜利之城、文化古城与活力之城。  本文第三章论证国家话语权与地方话语权在博弈中共构了南京城市形象。本章以《南京城》和两部《南京青奥会宣传片》为例,认为南京城市形象存在一种国家话语权与地方话语权的共构关系,即两者在博弈中呈现出正和博弈的结局。这种共构的结果在于国家逐渐接受并肯定了南京地方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位,且以青奥会为契机,在南京城市宣传的影像中植入国家形象符号。  最后,本文总结了国家话语权塑造的南京形象与地方话语权塑造的南京形象的不同,并探寻了深层的动因,以期进一步对南京形象的定位、塑造与传播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山西省陵川县平城镇寺背村共有74户320口人,430亩耕地,13名党员。村支部连续多年被镇党委评为“红旗党支部”。寺背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支部书记刘志忠领导下,以“三个代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个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全新技术观念。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发展,使得新兴
期刊
期刊
“磨砖不能成镜”告诉我们,单纯地锤炼绘画技巧,犹如坐禅之于成佛。对景写生是我目前唯一的绘画形式,我试图把感官亲历的体验用油彩真实又丰满地呈现于画布之上,可结果总是不
学位
期刊
本文研究了约翰·格里尔逊领导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试图从中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格里尔逊首次提出了“纪录”这个名词,确定了由弗拉哈迪创造的纪录电影这一新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