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大众文化向视觉转型的当下,借助影像定位、塑造、传播城市形象,已成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普遍采取的有效举措。由于制作团队、叙事主体的不同,在城市形象的定位、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国家与地方两种话语权的博弈。本文以南京题材的专题片为例,揭示了这种博弈的存在,研讨了国家与地方如何在博弈中多侧面地塑造南京形象的问题。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国家话语权在南京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主导倾向。中央电视台所代表的国家话语权,很少对单一城市进行形象塑造。专题片中的南京,往往被纳入国家历史或文化事件的大框架之中。本章通过对《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南京1937》与《留住手艺》三部专题片的分析,认为国家话语权倾向于把南京塑造成政治上的废黜之都、历史上的悲情之地与文化上的前朝遗老。 本文第二章分析了地方话语权在南京形象塑造中的主导倾向。与国家不同,地方在望造南京形象时更具主动性与正面性。地方政府往往规避南京历史上的悲情、伤感形象,以历史观的转向带动南京城市形象的转向。本章通过对《重读南京》、《金陵旋律》和《金陵文脉》三部专题片的分析,认为地方话语权倾向以文化史观论证南京是一座胜利之城、文化古城与活力之城。 本文第三章论证国家话语权与地方话语权在博弈中共构了南京城市形象。本章以《南京城》和两部《南京青奥会宣传片》为例,认为南京城市形象存在一种国家话语权与地方话语权的共构关系,即两者在博弈中呈现出正和博弈的结局。这种共构的结果在于国家逐渐接受并肯定了南京地方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位,且以青奥会为契机,在南京城市宣传的影像中植入国家形象符号。 最后,本文总结了国家话语权塑造的南京形象与地方话语权塑造的南京形象的不同,并探寻了深层的动因,以期进一步对南京形象的定位、塑造与传播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