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诊断标准芝加哥分类的建立是基于十次液体吞咽,但吞咽不同食团时的测压结果并不一样。无效食管动力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中常见的异常测压表现,在正常人中也不少见。目前关于IEM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小样本单中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液体吞咽中,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多中心大样本的健康志愿者液体与固体吞咽时的食管体部蠕动类型和参数的变化,了解中国正常人吞咽不同食团时无效收缩的分布状况。方法:我科胃肠动力中心联合组织位于中国东西南北部的其他十家医院,招募了110名无症状的健康志愿者,用统一的设备按照相同的流程完成测压检查。志愿者完成常规的静息和十次液体吞咽后,再增加十次固体面包吞咽。液体吞咽时的测压样本的诊断参考芝加哥分类,面包吞咽的诊断标准根据已有文献报道的固体吞咽时的数据。本研究比较了液体吞咽与固体吞咽时无效收缩的分布和同一人前后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了中国正常人的DCI、DL、IRP的数值。结果:1.剔除9例异常样本后,101名志愿者的食管测压参数值以(均数±标准差,P95)的形式展示:液体吞咽时,IRP(9.8±4.4,18.2)mm Hg,DCI(1207.5±756.2,2757.7)mm Hg.s.cm,DL(6.8±1.2,9.0)s;固体吞咽时,IRP(9.7±4.7,17.3)mm Hg,DCI(1737.7±1100.3,3865.6)mm Hg.s.cm,DL(9.3±2.4,13.9)s。与液体吞咽相比,固体吞咽的DL时间更长(P<0.001),DCI更高(P<0.001),但4s IRP与液体吞咽无明显差异(P=0.169)。2.无效收缩在健康人的液体和固体吞咽都很常见。除了17名健康受试者外,其余84名志愿者至少出现一次无效收缩。液体吞咽时,24(23.8%)人出现失蠕动,46(45.5%)人出现弱收缩。固体吞咽时44(43.6%)人出现失蠕动,68(67.3%)人出现弱收缩。无效吞咽在进食液体时的人数比例为53(52.5%),固体时为75(75.2%)。3.101名志愿者中,25人液体与固体吞咽时无效收缩的比例相同,其中17人全程均为有效收缩,8人液体与固体吞咽时出现同样数目的无效收缩。剩余76人液体与固体吞咽时无效吞咽的次数前后不一致,其中31人液体吞咽时正常,固体吞咽时存在10%-90%无效吞咽;8人液体吞咽时存在10%-50%无效吞咽,固体吞咽正常;27人固体吞咽时的无效收缩比例比液体更多,另外10人则相反。4.101名受试者中,16(15.8%)人液体吞咽与固体吞咽的测压诊断结果不一致,其中液体吞咽表现为无效食管动力的9(8.9%)人在固体吞咽时转为正常,7(6.9%)人液体吞咽正常的受试者在固体吞咽诊断为IEM。85(84.2%)名受试者水吞咽与固体吞咽诊断结果一致,81(80.2%)人全程为正常吞咽,其余4(4.0%)名受试者两种食团吞咽均被诊断为IEM。结论:无效收缩在健康人中常见,增加固体吞咽可能出现与液体吞咽不一致的诊断结果。不同性质的食团吞咽时的食管测压表现并不相同,评估固体吞咽时的无效食管动力应该采用固体吞咽的诊断标准。背景与目的:食管测压可以了解吞咽时食管各部位的压力变化,但无法直接观察食团的清空。高分辨率阻抗测压可以同时监测吞咽时的食管活动与食团排空的状况,明确吞咽时食管的清空功能。无效收缩在正常人中常见,但无效收缩时对应的食团清空是否异常呢?本研究运用食管高分辨率阻抗测压技术观察正常人吞咽时的食团清空与食管体部蠕动,探讨不同试餐时异常食团清空对应的食管动力。方法:招募22名无症状健康受试者,依次接受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阻抗食管测压和24小时p H监测检查。阻抗测压检查中增加黏胶和固体食团激发试验,所有受试者行5ml盐水、5ml黏胶及2cm×2cm×2cm固体吞咽,每种食团均吞咽10次。分析受试者三种试餐时的测压数据,观察各种吞咽中出现的食团清空,总结食团异常清空及其对应的异常压力。结果:1.剔除pH监测异常的5人,17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3(17.6%)人吞咽液体时出现异常清空,5(29.4%)人吞咽黏胶时出现异常清空,7(41.1%)人吞咽固体时发生异常清空。2.液体和黏胶吞咽中,所有异常清空均表现为无效吞咽。大部分异常固体清空对应的食管体部收缩类型为无效吞咽,少数表现为早熟型收缩。无效收缩不仅表现为异常清空,还有少数可正常排空食团。3.黏胶异常清空率(6.5%,11/170)高于液体吞咽(1.8%,3/170,P=0.029),固体异常清空率(13%,22/170)大于黏胶吞咽(P=0.044)和液体吞咽(P<0.001)。水吞咽异常清空均在10%及以内,黏胶吞咽异常清空可达40%,而固体吞咽的异常清空可达70%。4.41.1%(7/17)的受试者的水、黏胶和固体食团吞咽清空均正常。而出现异常食团清空的10人中,1人同时存在三种食团的异常清空,3人至少出现两种食团的异常清空,剩下6人仅一种食团清空异常。5.与液体吞咽比,黏胶吞咽时的DL延长(P<0.001),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固体吞咽时的DCI与DL均大于液体吞咽(P<0.001,P<0.001)和黏胶吞咽(P<0.001,P<0.001)。17名健康人的食管体部测压参数以(均数±标准差,P95)的形式展示:液体吞咽时,IRP(7.7±2.4,12.8)mm Hg,DCI(1549.8±779.4,2730.4)mm Hg.s.cm,DL(6.2±1.2,8.2)s;黏胶吞咽时,IRP(7.2±3.0,12.8)mm Hg,DCI(1501.8±747.8,2552.8)mm Hg.s.cm,DL(7.0±1.7,10.1)s;固体吞咽时,IRP(7.8±3.8,14.5)mm Hg,DCI(2982.5±1467.5,5741.3)mm Hg.s.cm,DL(9.7±2.5,13.9)s。结论:正常人中食团排空障碍并不少见,吞咽不同食团时出现的异常清空对应的食管测压多表现为无效收缩。背景与目的:酸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最重要发病因素,然而几乎一半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不佳。里昂共识未将轻度食管炎(洛杉矶分级A或B)纳入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依据,目前关于轻度食管炎的酸反流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比较了病理性与生理性酸反流组的食管动力与临床特点,试图探讨轻度食管炎患者有无病理性酸反流的差异因素,以指导轻度食管炎患者的抑酸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胃肠动力实验室同期接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小时动态p H监测的受检者,根据胃镜检查筛选出p H监测前三月内被诊断为轻度食管炎的患者,按照24小时p H值监测结果分为病理性与生理性酸反流组。所有受检者在接受检查之前常规登记人口学信息,根据RDQ量表统计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反食及食管外症状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患者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记录十次液体吞咽时的时空压力图,参考芝加哥标准评估EGJ分型、LES压力、IEM。最后接受24小时p H值监测,分析De Meester评分以及酸暴露时间、反流事件、长反流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结果:1.96名轻度食管炎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9(30.2%)例存在病理性酸反流。病理性酸反流患者和生理性酸反流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饮酒量和吸烟习惯无明显差异。2.病理性与生理性酸反流患者的EGJ分型(P=0.615)、LES低压(P=0.215)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似乎更多的病理性酸反流患者被诊断为IEM,但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55.2%vs 34.3%,P=0.052)。当患者酸反流异常时,无效收缩在10次液体吞咽中的频率较高(80%vs 20%,P=0.002)。3.与生理性酸反流患者比,病理性酸反流组的De Meester评分更高(28.3 vs 5.7,P<0.001),酸暴露时间延长(8.1 vs 1.3,P<0.001),酸反流事件增多(89 vs 24,P<0.001),发生长时间酸反流的人数更多(96.6%vs 38.8%,P<0.001),最长酸反流持续时间明显延长(17.4min vs 7.8min,P<0.001)。4.病理性和生理性酸反流患者的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DQ评分相似(10分vs 8分,P=0.330)。结论:轻度食管炎患者中发生病理性酸反流的比例并不高(30.2%)。病理性和生理性酸反流的人口统计学、反流症状和大多数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参数相似。严重的IEM是唯一可能预测病理性酸反流发生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