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本位”观念的清晰让中国儿童戏剧从五四后开始蓬勃发展。尤其是以黎锦晖为代表所创作的众多儿童歌舞剧作品载入史册,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西安的儿童戏剧也开始破土萌芽。1940年韩国籍音乐家韩悠韩先生在中国参加抗日活动的同时投身儿童的歌舞剧创作当中。他在陕西省第二保育院儿童艺术班为孩子们了创排了《小山羊》、《没有家的孩子》、《胜利舞曲》等三部不同形式的儿童歌舞剧作品。1959年西安歌舞剧院儿童剧团成立(西安儿艺前身),西安的儿童戏剧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了正规的组织机构,专业的创作团队,职业化的演出队伍。作为全国受首批儿童剧院的西安儿艺,从起航发展的60多年来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作品。比如《春风杨柳》、《红色少先队》、《月儿皎皎》、《丑小鸭》、《十二个月》、《金色的童年》、《玫瑰园》、《小小阿凡提》、《绿营少年》、《二十四个奶奶》、《我们是秦俑》、《老鼠嫁女》、《火印》等。这批剧目扎根本土文化,紧贴时代背景,为西安乃至整个中国的儿童呈现了一幕又一幕的经典作品。伴随着西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整个西安的儿童剧市场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国营儿童剧院的转企,民营剧院的兴起,民营儿童剧创作公司的兴办,越来越多的儿童剧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西安市内的各个辖区。剧目种类比不再是单一的儿童歌舞剧,有国学儿童剧、地域特色儿童剧、多媒体儿童剧、跨文化儿童剧。国内外剧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举办的儿童戏剧展演越来越多。论文分为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四个部分,绪论及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通过对“中国现代儿童戏剧”和“西安儿童戏剧”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发现该问题研究的空缺之处,并介绍了该论文以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采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为主的研究方法。试图在西安儿童戏剧的史料整理,西安儿童戏剧剧目评论,不同时期儿童教育理念的变迁等几个方面所有探究和创新。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儿童剧的兴起以及西安儿童戏剧萌芽的缘由。“儿童本位观念”的清晰和确立下郭沫若、黎锦晖等人开始创作儿童戏剧。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戏剧以《小朋友》杂志为传播载体影响西安,让西安的儿童戏剧破土而生。抗日战争爆发后,韩籍音乐家韩悠韩先生在陕西省第二保育院设立“儿童艺术班”,并创作出了三部形式不同的儿童剧作品。分别是儿童童话歌剧《小山羊》、儿童朗诵歌唱剧《没有家的孩子》、儿童歌舞剧《胜利舞曲》。笔者对三部作品的文本语言、音乐范式、感情表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在战火年代早期西安儿童戏剧所具备的特征。最后通过作品对比黎锦晖与韩悠韩二人在儿童戏剧中创作的异同。第二章首先阐述宋庆龄主席对发展儿童戏剧艺术的重视和她的儿童戏剧理念。其次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分布情况和设立缘由,并着重介绍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设立初期的创作情况,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春风杨柳》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少先队》等两部早期作品的风格呈现,典型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几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介绍原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的两部傀儡戏作品《秃尾巴老李》和《东郭先生救狼》,对这两部傀儡戏的题材选择,故事风格,表现手法进行探索。第三章首先阐述改革开放之后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并从阶段性与时序性两方面解读理念与政策的变化对儿童戏剧发展的影响。接着对同一时期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不同类型的多部作品《月儿皎皎》、《十二个月》、《丑小鸭》、《奇特的比赛》、《绿营少年》进行分析,总结其规律特点和问题缺失。最后专门分析80年代开始专为儿童服务的木偶演出组织“小喇叭木偶演出队”,通过作品的题材、内容给出客观的评论。第四章首先从新世纪之后儿童艺术观念的革新出发,对国家艺术教育政策、儿童艺术教育的全球化视角、儿童戏剧的商业化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对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陈述,试图探讨儿童艺术观念的革新,文化体制改革对西安儿童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之下西安如何推动民营剧院的发展,并对民营剧院的创立特色,剧场设置,剧目选择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索。结论部分,主要通过正文四章的论述总结出西安儿童戏剧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规律特色和产生的问题缺失。并对西安儿童戏剧的未来提出展望与看法。附录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的采访实录”,和“西安市儿童剧观众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