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产物,是一种实物供给制度,其初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务活动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公车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公车腐败侵蚀公众利益等问题,被社会公众称作“车轮上的腐败”,是政府负面形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这两项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探索多年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将再次全面启动。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依据,在概述了公务用车相关概念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问题之后,总结了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货币化车改、市场化车改、集中化管理车改这三种模式,并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利弊分析,得出货币化公车改革是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向的结论。本文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整理收集了鹿城区2012年公车制度改革的相关资料,归纳概括了其具体措施和初步成效,进一步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车改过程不够公开、交通补贴“一刀切”发放、公车使用监管不够严格等。通过对鹿城区货币化公车改革模式的阐述,可以给地方政府公车改革提供几点启示。同时,针对国外一些先进的公务用车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类总结,地方政府可以扬长避短,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利用。最后,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公车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实施,包括提高车改认同度、合理确定改革范围、科学制定车贴标准、妥善安置驾驶员以及引入市场化机制。此外,还需要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管,完善法律和财政体制等相关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公车改革只有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等大环境要求,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