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特色小镇是基于“美丽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生的“绿色生态”空间单元,其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达国家的小镇已演变成为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的绿色发展空间载体,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结合点、连接点的最基本空间单元,兼具城乡优点的绿色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城市更新和联动乡村发展,推进县域绿色城镇化和城乡绿色协调发展,重构城乡新型空间格局(多中心和双循环、网络化和开放式)。2020年全球爆发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持久挑战凸显城市群空间治理格局中存在的固有缺陷,又隐现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单元异质性创新驱动的内生优势。透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绿色生态城镇成功发展典型现象,发现我国特色小镇绿色质量缺乏系统性的评价和研究,以及绿色发展同质性严重、空间经济布局和融合包容性存在较大偏差等问题,因此构建特色小镇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机制和解决“协同”发展问题,是引导调控特色小镇差异化、功能互补化发展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思考。围绕着“如何结合绿色协调城市群和创新驱动县域经济方面的优势,面向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缺乏特色化、社区化、可持续化等特点,构建出可定量化分析和结构化表达小镇绿色发展状态及其动态轨迹的综合质量评价框架”这一问题开展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究小镇实现特色城镇化、人本体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耦合的可持续(深度)城镇化的多中心路径优化。按照现象问题分析→理论概念提炼→模型系统建立→案例实证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本文完善了特色小镇绿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框架,分析了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演化与影响过程,系统评估了特色小镇示范样本绿色发展质量,预测了特色小镇绿色协调模式与实现路径发展趋势,提出了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对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都极具积极探索和借鉴意义。全文分为三部分共七章节内容。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实践新趋势,基于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城镇化等理论方法将特色小镇作为城市群县域的基本单元,建立了“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簇群-联合特色小镇簇群-准特色小镇连绵簇群-特色小镇连绵簇群”网络体系的识别标准;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等空间统计方法,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特征、分异影响因素、多中心演化进行了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归纳了“总体集聚、依托经济、沿海沿线、围城扩散、靠景分异”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多中心演化关键因素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通过构建绿色发展动态系统耦合机理、人地协调共生模型和居民生活质量感知框架,提出了美丽中国、特色小镇和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式,为案例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概念支撑框架。其次建立了特色小镇绿色发展评估系统,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Super-SBM、Tobit、MATLAB(R2017a)、Arc GIS10.5的模型方法与工具,建立了四个维度12项指标的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效率评估模型和绿色发展质量影响机制,对国家级特色小镇和16个精品小镇的绿色发展水平状态、动态轨迹、时空差异和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时空分异影响、作用机理以及耦合协调进行逐项评估、集成和可视化,形成特色小镇绿色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认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绿色发展特色化和社区化创新,只有优化因地制宜和多层思维的绿色生态创新路径,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城市、“特色”小(城)镇和“特色”乡村三级全域城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构建了特色小镇绿色协调发展体系,归纳出城市群都市圈依托型(协调城市群)、田园城市网络节点型(推进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孤点分布型(联动乡村发展)三种特色小镇发展类型和绿色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特色小镇“区位+产业+社区”绿色发展模式、“美丽中国+特色小镇+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模式、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多规合一”创新路径的三种模式与路径,针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新试验、新高地与新名片、新家园、新空间和新沃土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综上,本文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研究进展:(1)完善了我国特色小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的识别标准,基于演绎归纳视角阐释特色小镇绿色发展“特色化、社区化、可持续化”的内涵特征;(2)对我国特色小镇绿色发展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基于时空动态差异视角从人口经济、产业创新、政策环境三个维度识别特色小镇绿色发展效率变化;(3)结合我国特色小镇群“流”空间的方法和数据,从形态和功能的视角对其“多中心”演化以及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的匹配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基于国内外生态城镇绿色发展经验借鉴,构建了特色小镇绿色协调发展体系,提出特色小镇区域差异化模式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