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无传统危险因素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及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74612例患者,排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有吸烟史的患者,共1247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既往病史、冠脉造影、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非冠心病冠脉正常组(正常组,N=643例);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组(冠心病组,N=60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预测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冠心病的9个变量分别是:年龄、性别、收缩压(SB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血小板(PLT)及血肌酐(Scr)。其中年龄、男性、SBP、NEU%、PLT、HbA1c、TG、Lp(a)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Scr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0.05)。将冠心病作为状态变量,9个相关因素作为检验变量,得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6(95%置信区间,0.738-0.793),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此外,上述变量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在不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亚组中无显著差异(交互P均>0.05)。
结论:除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外,本研究共发现9项因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临床医生还需对其他可能引起冠心病风险的相关因素提高警惕,尽早干预。
第二章无传统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及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所有患者,共74612例,排除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有吸烟史的患者后,共有604例无传统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既往病史、冠脉造影、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非心肌梗死组(非心梗组,N=479例);心肌梗死组(心梗组,N=125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非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组男性患者更多、既往CABG史患者更多、既往PCI史患者更少、左室射血分数更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更高,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均更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25及临床上认为可能与心梗有关的21项变量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hsCRP与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MI的发生呈正相关(OR=1.139,95%置信区间1.053-1.231,P=0.001),其中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3,hsCRP对心肌梗死预测准确性较高。此外,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亚组,均有心梗组hsCRP高于非心梗组的趋势,且hsCRP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在不同年龄、性别亚组中无显著差异(交互作用P值均>0.05)。
结论:本研究发现hsCRP与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呈正相关。因此hsCRP可能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新型危险因素,并为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新靶点提供线索。
第二部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9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AMI患者23417例(其中包括5795例NSTEMI患者和17622例STEMI患者)。150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为住院期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21913例患者为住院期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就诊情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院内结局等临床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终点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6.42%(1504/23417)的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存在显著差异。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年龄更大、女性更多、有更低的体重指数,心脏骤停比例更高、Killip分级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心率、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清钾浓度、血清钠浓度、心电图ST段抬高、左室前壁受累、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是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本研究发现16个当代中国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目的: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及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74612例患者,排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有吸烟史的患者,共1247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既往病史、冠脉造影、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非冠心病冠脉正常组(正常组,N=643例);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组(冠心病组,N=60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预测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冠心病的9个变量分别是:年龄、性别、收缩压(SB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血小板(PLT)及血肌酐(Scr)。其中年龄、男性、SBP、NEU%、PLT、HbA1c、TG、Lp(a)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Scr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0.05)。将冠心病作为状态变量,9个相关因素作为检验变量,得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6(95%置信区间,0.738-0.793),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此外,上述变量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在不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亚组中无显著差异(交互P均>0.05)。
结论:除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外,本研究共发现9项因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临床医生还需对其他可能引起冠心病风险的相关因素提高警惕,尽早干预。
第二章无传统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及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所有患者,共74612例,排除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有吸烟史的患者后,共有604例无传统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既往病史、冠脉造影、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非心肌梗死组(非心梗组,N=479例);心肌梗死组(心梗组,N=125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非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组男性患者更多、既往CABG史患者更多、既往PCI史患者更少、左室射血分数更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更高,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均更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25及临床上认为可能与心梗有关的21项变量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hsCRP与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MI的发生呈正相关(OR=1.139,95%置信区间1.053-1.231,P=0.001),其中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3,hsCRP对心肌梗死预测准确性较高。此外,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亚组,均有心梗组hsCRP高于非心梗组的趋势,且hsCRP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在不同年龄、性别亚组中无显著差异(交互作用P值均>0.05)。
结论:本研究发现hsCRP与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呈正相关。因此hsCRP可能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新型危险因素,并为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新靶点提供线索。
第二部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9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AMI患者23417例(其中包括5795例NSTEMI患者和17622例STEMI患者)。150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为住院期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21913例患者为住院期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就诊情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院内结局等临床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终点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6.42%(1504/23417)的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存在显著差异。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年龄更大、女性更多、有更低的体重指数,心脏骤停比例更高、Killip分级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心率、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清钾浓度、血清钠浓度、心电图ST段抬高、左室前壁受累、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是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本研究发现16个当代中国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