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采自福建西部坂头组、均口组以及江西东北部周家店组的植物化石进行详细的观察鉴定,共描述植物化石21属41种,建立新种4个,其中坂头组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最丰富,几乎包括了均口组和周家店组的所有种类。通过分析坂头组植物的组合面貌以及各植物的时代分布范围,并与相近时期植物群进行对比,进一步论证了坂头植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域内植物群位于我国南方植物区系中的东南沿海亚区,所处的古植物地理区为欧洲-中国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总体比较干旱炎热。其中坂头组植物的组成特征与早白垩世晚期的均口组和周家店组相比,三者所含松柏类化石的组成比例有所不同,坂头组具有更多早白垩世早期的代表分子Cupressinocladus,而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繁盛的Pseudofrenelopsis则在均口组和周家店组中较为常见,显示了三个植物群组成上的时代差异。此外,坂头组虽然以耐干旱炎热的植物为主,但是也出现了部分生活于温暖潮湿环境下的植物,均口组和周家店组中则几乎未见有生活于温凉气候下的喜湿性植物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白垩世早期到晚期,存在气候变干变热的趋势。根据三个植物组合的特征及时代范围,本文划分出以坂头组植物为代表的Cupressonocladus-Pagiophyllum组合,以及以均口组植物和周家店组植物为代表的Pseudofrenelopsis-Brachyphyllum组合,分别显示了闽西及赣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和中晚期的植被面貌。本文还分析了部分压型化石的解剖构造特征,包括Cladophlebis, Elatides, Brachyphyllum, Pseudofrenelopsis等属,填补了Cladophlebis这一化石形态属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的空白,建立了一个新种Cladophlebis yonganensis sp. nov. Dai et Sun,并通过与相近自然属的化石蕨类以及现生蕨类角质层特征进行对比,讨论了蕨类植物气孔发展演化的基本趋势,同时推测该种可能代表了中生代某一已经灭绝的真蕨类植物。在角质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气孔比率法的原理,本文选取了坂头组、均口组和周家店组中对CO2变化比较敏感的松柏类掌鳞杉科化石Pseudofrenelopsis papillosa对早白垩世Hauterivian晚期,Aptian晚期以及Albian晚期的大气CO2浓度进行恢复,并分别利用石炭纪标准及最新标准对CO2浓度的变化范围进行校正,结果表明三个时期CO2浓度变化范围在600-1300ppmv之间,约为现在的1.6-3.5倍,其中Hauterivian晚期CO2浓度较低,为611-981 ppmv, Aptian晚期和Albian晚期CO2浓度区别不大,分别为753-1208ppmv,799-1283ppmv, Albian晚期略高,这与前人根据气孔指数、古土壤和苔藓类植物碳同位素指标恢复的CO2浓度,以及GEOCARBSULF等地球化学模型所指示的三个时期CO2浓度值基本一致,表明P. papillosa可以作为古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良好指标,利用其气孔指数来获取古大气CO2浓度是一个比较有效而准确的方法。此外,根据CO2浓度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速率的关系δT=4×1RCO2,本文推算出Hauterivian晚期地表温度较现在高2.8-4.7℃,Aptian晚期较现在高3.6-5.5℃,Albian晚期较现在高3.8-5.7℃,这进一步支持了白垩纪中期(90-125Ma)是一个极端温室时期的观点,并且与本文通过植物群组成特征分析得出早白垩世早期到晚期,存在气候变干变热的趋势这一结论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