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新地区主义视角下对中国与亚洲多边合作机制一题的研究意义进行阐释,并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范式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亚洲多边合作机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当代国际关系宏观环境以及中国因素这一条研究线索进行了分析,并对新地区主义进行了理论思考。在接下来的文章重点部分中,本文选取了亚洲地区14个政府间多边合作机制,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要介绍,并从中提取出九项指标,对14个机制——进行了编码处理,获得亚洲多边合作机制的编码表,并初步总结出亚洲多边合作机制的整体状况。为进一步分析亚洲地区主义的结构与中国的作用,本文又从机制覆盖范围、机制成熟度和中国因素作用程度三个最关键的维度出发,绘制了一幅亚洲多边合作机制的三维度立体块状结构图。该图反映出了亚洲多边合作机制有如下特点:1、数量多;2、机制成熟程度整体不高;3、机制运行方式灵活,对外发散程度较高;4、整体结构不平衡;5、整体结构呈板块性特征;6、中国参与程度高,作用不均衡。而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既来自于亚洲国家的历史记忆和地理结构,也来自于国际关系的趋势、关键转折点以及三层次国家间的博弈,从而造就了亚洲新地区主义进程的特殊性:一,模仿性与创造性并存;二,历史感与功利性并存;三,多元化与稳定性并存;四,开放性与排他性并存。作为亚洲地区主义进程中的重要线索,本文提出了中国在亚洲多边合作机制发展中的作用特点,即参与程度高,作用不均衡,而所谓“不均衡”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国为出发点向外辐射结构的不均衡,二是中国对亚洲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力的不均衡。这来自于亚洲整体结构的不均衡,来自于中国的能力限制和各种利益博弈的复杂性,也来自于中国在亚洲地区面临的诸多争端与两难困境。对于亚洲新地区主义与中国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对于亚洲整合的期待,与其幻想一个“区域国家”的出现,不如落实在地区次级板块的形成以及板块之间的不断融合这一设想上,而未来的中国则需要卓越的创新性贡献、外交舞台上更加完美的平衡感以及全局观,以及坚韧的耐心和毅力,而这一切既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发挥的空间,也为新地区主义理论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