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它盛行于20世纪的大部分国家的学术界和政治界,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政治学研究的恢复为我国学者从事政治发展研究创造了有利的学术环境,直到90年代末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才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有理论需求就会有理论回应,需求愈急切,理论上的回应也就愈强烈。从现实的逻辑意义上看,对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正是缘起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实践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处在前所未有的多重社会变革之中,给各族人民带来了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震荡和冲击,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原有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社会与政治的稳定。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去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遮蔽着的民族差别、民族分歧思想观点开始受到关注。我国也出现了少数民族与过去几十年高度认同相反的向族裔认同回归的趋势,呈现出民族合作意识淡化和国家认同弱化的趋势。可见,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该国家内部民族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行与否,影响到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也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政治整合的程度。中国社会是多民族社会稳定发展和不断前进的过程,民族政治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民族发展政治学首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利益竞争关系和利益格局,了解其发生变化对民族发展和民族政治稳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结合政治学、民族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对社会变革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论文分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以及存在的问题。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梳理了民族与政治、发展与政治发展、民族发展与民族政治发展等概念及国内外主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第二章,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简要地回顾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历史演进。本章指出,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经历过自己的政治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政治发展形式都程度不同地为今天的民族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章,重点分析了社会变革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两者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这必然引起了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巨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导致民族成员价值观的震荡以及政治文化传承的艰难,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进程,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治发展也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对社会变革也具有重要作用。第四章,提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更加坚决地坚持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并在现有的国家政治体系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次级政治体系,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控制和管理国家政权以及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够在国家范围内与人数众多、经济文化发展较先进的汉族平等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第五章,重点探讨了社会变革时期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实践策略。笔者认为,在新旧利益格局转换的社会变革中,少数民族政治的发展需要选择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发展途径。其具体路径有:发展民族经济;完善民族政治权力结构、推进民族政治文化世俗化、构建政治社会化的立体网络结构,等等。同时,还需要有力的保障机制,即发挥党和政府在民族政治发展中的功能;完善利益表达与综合机制,建构民族利益秩序;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民族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加强民族地区的政治防范能力建设。最后余论中指出,民族政治发展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动力之源。我们必须通过民族政治发展来形成“一套能够为容纳这些关系做出结构安排的政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创造最大的政治空间容纳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自主要求,使各个民族都能够受益于国家的政治安排,延续和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会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这正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民族政治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在和谐社会目标指向下再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