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许多西北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流入城市。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流动妇女进城后,因受教育水平很低、不识汉字、传统文化的角色束缚等使其融入城市非常困难,因此,扫盲教育成为她们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迫切需求。本文研究者将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行动研究三种方法相结合,以一名研究者和实务者的双重身份,依托于兰州市西湖文化服务中心的少数民族流动妇女识字班,以社会学习理论和赋权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工作方法为主、个案工作方法为辅,建立了以扫盲教育为目的的姐妹花“从头再来”小组。设计了11次的小组活动并进行实施、总结和效果评估,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估注重被研究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组效果进行评估,也是对以往只注重客观评估的补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对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扫盲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是对社工介入扫盲教育领域新的尝试和探索。第二,小组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76.9%的小组成员认为参与式的小组工作活动有利于扫盲教育的开展,92.3%小组成员认为参与小组活动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信心,扩大了其社会支持网络。小组工作介入扫盲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助于组员自我效能的发挥。第三,个案工作是小组工作在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教育中的有益补充;社区作为社工整合资源的“聚宝盆”,有效开展社区工作将有助于为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各类有力的社会支持。第四,“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小组工作中运用参与式的互动方式在扫盲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80.8%的组员认为“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对扫盲教育是有效果的。第五,社会工作在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组员的流动性、社工自身的能力不足等也限制小组工作的效果;产生于西方土壤的小组工作也需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