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抗菌肽与微生物作用前期与细菌膜吸附结合过程,研究一种能实现抗菌肽快速筛选并确定其一级结构的方法。通过对比与大肠杆菌孵育前后UPLC图谱的变化,从中选择出消失的峰组分即为可能的抗菌肽组分,并对孵育前和孵育后的各峰组分抑菌活性分别进行测定,以验证抗菌肽的筛选结果。选取两种不同来源的原料进行验证。将家蝇蝇蛆蛋白粗提液和乳酸菌LP6固态发酵大豆蛋白提取液分别通过UPLC,分别对比与大肠杆菌孵育前后的图谱变化,快速筛选图谱中消失的峰组分,分别命名为HLP7、HLP8、FSP6、FSP8、FSP9。通过RP-HPLC对两种原料孵育前后的各峰组分别进行收集并测定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只有消失的组分HLP7、HLP8、FSP6、FSP8、FSP9,其他未消失掉的组分均无抗菌活性。证明通过此方法能够实现抗菌肽的快速筛选,可以大大减少抗菌肽发现的实验周期。对HLP7、HLP8、FSP6、FSP8、FSP9对不同致病菌的抗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几个组分对大肠杆菌A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绿脓杆菌、枯草杆菌9372与金黄色葡萄球菌6538等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FSP8和FSP9对工程菌E.coli JM109工程菌也有抗菌活性。分别检测五种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表明随着抗菌肽疏水性的增强,抗菌活性也增强。经MAFSPI-TOF/TOF-MS质谱鉴定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 KPPLNGPAL、QPVYHWYWH、VVTSSSLP、RMRLLLRRKGGQ和RVLLLPAFAEK,经在线三大数据库搜索均为新发现的抗菌肽,将序列与已知抗菌肽序列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新发现的抗菌肽与已知抗菌肽中的保守序列有较大相似性,如对抗菌活性其关键作用的Pro、Trp,以及带正电荷Lys、His等碱性氨基酸。而在和大肠杆菌孵育中未消失的组分由于疏水性较低、不带正电荷等原因使之疏水性和电荷数未处在适合的平衡中,因此均表现为无抑菌活性。计算103种已知抗菌肽序列的平均疏水性Q值,发现Q值多分布在-1.0~0.01间,经分离实验所得五种抗菌肽也属于此范围,表明适合的疏水性大小对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起关键作用,同时抗菌肽的疏水性残基比率多分布在10%-70%,集中在40%-50%。抗菌肽所带净正电荷分布随抗菌肽的长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1),此外,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正电荷数目有不同要求。针对抗菌肽的肽序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抗菌肽与微生物膜相互结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疏水性和带电荷性抗菌肽的疏水性和带正电荷性质处在动态平衡关系中,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01),相关系数r = -0.47138,且多数抗菌肽均具有疏水性较强的特点。实验得到的五种抗菌肽洗脱流动相的乙腈百分比在40%、43%、39%、46.5%和50%左右,疏水性残基比率集中在30%-50%,均具有较强的疏水性,符合多数抗菌肽的一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