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极强的文类形式,在叙事类型、叙事元素和叙事风格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解读和翻译小说文本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充分处理好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语言差异外,还要准确地把握原作的叙事特点和叙事者的真实意图。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译者不仅是小说的隐含作者,即站在原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表达和传递原作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意图;同时也是小说的“隐含读者”,通过文化解码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要求和文化习惯。而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很难在二者间达到平衡,从而使得译作和原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距离。从这个层面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也是小说翻译批评的基础。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尝试将叙事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隐含读者、隐含作者和叙事模式等引入小说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通过分析译者在小说翻译过程与上述各种叙事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他们对译者解读原作文本和译者角色发挥的影响。由于译者角色的发挥往往受到译者主体性和客观因素的限制,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译本,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小说翻译,有助于为翻译批评和研究建立一项更为科学、客观的标准。本文以叙事学为基本理论框架,通过对罗慕士和泰勒两家《三国演义》英译本对比分析,探寻二位译者在翻译目的、动机和策略的差异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罗慕士译本更接近原作的“隐含作者”,而泰勒的译本则更贴合“隐含读者”,两家译本各有千秋,不能单纯的从译者与隐含作者、隐含读者的距离大小来判定译作的好坏。除了文本因素外,还要对译者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辩证分析。通过二种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即翻译研究和批评不能局限于语言层面,要将翻译研究转向文本层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翻译能有效避免翻译批评中的印象主义和主观倾向,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一个更为信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