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2008年上半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在中国某些地区集中出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1~4]。我国卫生部于9月12日宣布,食用三聚氰胺(melamine)污染的配方奶粉可能是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以结石为重点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疾病筛查活动。最终,有近294000名婴幼儿被诊断为肾结石,其中51900名儿童住院治疗,6名儿童死亡[5]。令人吃惊的是,仅仅一年之后,这些“毒奶粉”又“重出江湖”,出现了封存的超过三聚氰胺管理限量值乳品粉回流市场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的有机化工原料。美国早在2007年就有猫狗等宠物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食品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报道。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曾于我院随访的69例食用三聚氰胺所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了解泌尿系结石的转归,提高对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诊治水平,改善其预后,同时收集患儿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为进一步探讨三聚氰胺相关的泌尿系结石发病机制奠定临床基础。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就诊及住院的曾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患儿相关指标。所有病例均参照卫生部办公厅《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诊断为三聚氰胺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入选标准:①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年龄小于等于3岁。②超声诊断结石。排除标准:①泌尿系先天畸形。②肾实质性疾病。选择年龄、性别、喂养时间、临床症状、尿pH值、结石部位、个数、形态、并发症、后方是否伴有声影、排石情况作为影响因素,将结石直径做为研究因素。根据自制的表格记录相关数据,所有患儿自确诊之日起纳入观察病例,观察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确诊泌尿系结石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记录患儿各项观察指标。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一对象的同一观察指标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多次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主要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13.0软件上完成。结果:1患儿一般资料:全组69例,均为2008年B超体检确诊,男38例,女31例,男女比例为1.23:1;年龄3个月~36个月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19.95±9.89月。喂养时间3个月~36个月不等,其中<1年组25例,1年~2年组33例,>2年组11例。超声所见: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均可见,其中以单发多见。结石直径最小为0.2cm,最大直径为1.9cm。结石形态:泥沙状、团块状。后方声影可有、可无或弱。并发输尿管扩张的5例。尿常规示:酸碱度(pH)5.5~7.5,比重1.005~1.050。2统计结果表明:结石所在部位、排石情况与结石直径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喂养时间、结石数目、结石后方是否伴有声影、尿液pH值、临床症状与结石直径无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半个月时有39例(56.5%)患儿的结石排出,1个月时有50例(72.5%)患儿的结石排出,3个月时有56例(81.2%)患儿的结石排出,6个月时有59例(85.5%)患儿的结石排出,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完全可以使大部分患儿的结石排出。结论:1三聚氰胺相关的泌尿系结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2结石大小与奶粉食用时间没有直接关系,而主要与其剂量有关。3本组婴幼儿患泌尿系结石以肾脏为好发部位。4小结石的位置以集合系统多见。5结石大小与结石排出时间无直接关系。经过6个月的随访,大部分患儿的结石都能够排出。6未愈组结石直径较治愈组大,结石直径大者不易排出,必要时应外科干预。7未愈组患儿多伴有血尿、蛋白尿或白细胞尿,存在左肾或右肾积水,应进一步查患儿肾功能并适时手术排石。一旦出现结石梗阻应尽早积极治疗,并应注重随诊尿常规、泌尿系超声、肾功能。8大多数患儿无结石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