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卓尼“曼拉”节祭礼舞蹈研究 ——以藏巴哇乡活动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拉”节祭礼舞蹈是一种使用双面羊皮鼓作为道具,用来祭神祈福的古老藏族民间舞蹈,融合歌、舞、乐等多种表现手法,并入选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传于卓尼县藏巴哇、洮砚、柏林一带。因其处在藏汉文化的交叉地带,“曼拉”节祭礼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深厚的文化意蕴。为了能深刻展现“曼拉”节祭礼舞蹈的内在文化和艺术表现力,以及更好地保护这一民族瑰宝,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入手,结合田野考察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曼拉”节祭礼舞蹈的背景、现状、艺术风格、文化意蕴及传承与反思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意在探寻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这片高原上孕育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通过对“曼拉”祭礼舞蹈的研究,将其纳入文化符号的视野内进行阐释,发掘其文化内涵,及“原生态”民间舞蹈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及民间舞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建议,为卓尼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整理与保护工作做出点滴贡献。本文由绪论、卓尼县“曼拉”节祭礼活动概况、“曼拉”节祭礼舞蹈“莎姆”舞的艺术风格、卓尼县“曼拉”节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曼拉”节祭礼舞蹈“莎姆”舞的现状与反思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笔者大量查阅文献,论述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分析相关研究动态,阐述本论题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卓尼县“曼拉”节祭礼活动概况,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和分析。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介绍了“曼拉”节祭礼舞蹈的背景;其次,详实的描述了卓尼县“曼拉”节祭礼活动概况,对其播布区域详细划分,运用田野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其来源深入说明;最后从特定的表演时间、表演内容、表演禁忌三个方面描述了“曼拉”节祭礼舞蹈的基本程序。第三章“曼拉”节祭礼舞蹈“莎姆”舞的艺术风格主要分析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舞蹈的起源、角色分配、表演机制,延伸到伴奏方式及演唱曲调进一步分析和介绍了“曼拉”节祭礼舞蹈“莎姆”舞;第二方面,着重描述“莎姆”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内容;第三方面,笔者运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的理论观点对“莎姆”舞的形态风格及动律特征作了总体概括分析。第四章“曼拉”节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阐述。第一个方面,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曼拉”节祭礼舞蹈在文化中的所属地位;第二个方面,从意义的模式、当下与模糊、审美与人的精神解救之路三个角度阐释了“曼拉”节祭礼舞蹈的文化意蕴;第三个方面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角度分析“曼拉”节祭礼舞蹈的文化价值;第四个方面,从语言、节日、舞蹈四个角度阐释其蕴含的文化符号。本章从祭礼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内容从不同出发点分类,剖析“曼拉”节祭礼舞蹈的深刻内涵意蕴和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第五章“曼拉”节祭礼舞蹈“莎姆”舞的现状与反思,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方面,主要陈述“莎姆”舞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困境、民族属性的不清晰及创新缺乏根基的问题;第二个方面,主要通过舞蹈的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三个角度谈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对于我国民间舞蹈发展的思考。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控制的深入研究,根据突发性事件的特性和网络舆论传播特点进行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控制,进一步降低网络舆论传播的负面影响。
作为现代民法基本原则的公序良俗,是民法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公序良俗将一般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纳入到法律规范之中,从而有效防止了因过分强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而造成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弥补了现行法律适用中的不足。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民事主体间相互关系日益复杂,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案件需要运用该原则来处理。然而,由于该原则立法上的不全面,导致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立法
报纸
尽管社交媒体平台已被广泛赋予了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的期望,但是由于后真相时代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智能化媒介技术等衍生了严重的虚假信息问题,社交媒体甚至被认为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在后真相时代如何认识虚假信息的新特征与新趋势,逐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重建事实与公众之间的联结,成为新时代网络生态治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相关理论研究视角,结合大量新冠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的典型案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系统,二者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在育人方向和任务上始终高度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和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社会使命。本文借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共性和差异,遵循育人目标,沿着问题走向,分析“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探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主体构建及空间拓展的乏力或逆向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挫折和逆境中成长的重要心理素质指标,它直接决定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行为,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高中学困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困扰,心理韧性脆弱是他们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如何提升学困生心理韧性,提高他们面对压力、困境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着眼于此,旨在调查高中学困生心理韧性现状,并筛选部分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者参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国家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三方面为切入点,以隐性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思政教育下游戏开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文化沉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在体现其价值担当、彰显其文化自觉、深化其育人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蕴。当前,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面临着传承内容茫然、传承方式固化、传承效用模糊的现实困境。对此,思政课程在传承革命文化过程中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组织、丰富课程实施策略、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以深化其育人价值。
本文以时间为序,梳理域外草木樨在天水地区引种和推广的历史,关注影响草木樨引种和推广背后的诸多因素,反映了草木樨价值在中国被发现的过程,基于此理解民国到建国初期天水地区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1949年为节点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42-1949年。关注了历史时期植被退化和民国战争因素的双重桎梏下,国民政府开展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农民与科学家的知识互动。抗战时期人口涌入天水地区,加重了当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