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其幕后推手,影子银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意图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究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金融抑制下的社会融资失衡、金融监管和融资结构调整下的金融机构创新和居民对于高收益投资的需求是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和风险进行探析;此外,探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认为影子银行能够聚集社会剩余资金、提高投资效率、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影响风险管理水平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同时,影子银行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2006年至2015年这一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时期进行研究,选取影子银行规模、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作为主要指标,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影子银行和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得出了影子银行规模是引起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原因;在短期内影响实际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稳定,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从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影子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