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期,伴随着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汉语在越南的地位被动摇,越南社会出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语言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初学汉语课法》于1920年开始在《南风杂志》上刊载,该书的作者是越南广平省宣化县知县陈孟檀先生,全书一共十章,主要按照法语的语法体系进行编排的。本文主要是对《初学汉语课法》的编排体例、词汇、语法和文化点等方面进行考察,力图分析《初学汉语课法》的整体风貌,从中总结出该教科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丰富对早期越南汉语教材的研究。本文对《初学汉语课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初学汉语课法》是一本近代本土汉语教科书,目前学界对早期汉语本土教材的研究较少,研究的空间较大。对《初学汉语课法》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外汉语史的研究,尤其是汉语本土教材史的研究,还可以为越南汉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量的语料。第二、三、四、五、六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二章主要介绍《初学汉语课法》的编排体例,本文对《初学汉语课法》的跋言、序、例言、目录、正文各个部分的编排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由此总结该教材在编排体例方面的特色。第三章主要对《初学汉语课法》的词汇进行考察,统计该教材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和固定短语的分布情况,发现基本词汇较多,一般词汇中古语词较多,固定词组中也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词汇,由此总结该教材词汇方面具有全面性、门类性以及古典性的特征。第四章主要从语法角度出发,考察《初学汉语课法》在词类分布方面的情况,并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为参照,对该教材的语法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经考察发现,《初学汉语课法》的词汇以实词为主,虚词较少。其中实词部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较多,副词、代词、数词、叹词数量相对较少,同时缺少量词体系。虚词部分以连词为主,连词体系最为完善,助词最不成系统,零散于各大类词汇例句中。第五章主要整理分析了《初学汉语课法》例句中涉及的文化点情况,以是否具有国别性和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为分类标准,将《初学汉语课法》中的文化点进行分类统计,以此说明《初学汉语课法》在内容设置上的侧重点以及该教材所展现的文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初学汉语课法》中的文化点具有国别性倾向,主要倾向于介绍中国、越南和欧洲的文化;内容多涉及地理概况、历史人物事件等;对中国文化的设置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第六章基于上述四章的内容,总结《初学汉语课法》特征。该书的主要特征有:内容以传统的汉语古典词汇为主;结构借鉴西方语法模式;文化材料新旧交错、汉越法文化杂糅,并由此论述《初学汉语课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用于总结本文已做的研究,同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