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第五次国家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9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10%,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灾害频发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我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704.1亿元。老年人由于身心脆弱,抵御灾害能力弱,在灾害中更易受到伤害。作为避难弱者,他们需要社会和政府更多的救助。因此,面对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采取一些能够满足老年人避难需求的措施,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共建安全社会、和谐社会。本文在以人为本、效用价值论、福祉地理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经验,在我国已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机制的基础上,将“五结构一网络”(等级结构、规模结构、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建设标准和支撑网络)的规划思路运用到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中,探讨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思路与流程。老龄化背景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不是对已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成果的摈弃或是完全颠覆,而是从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及避难需求出发,更加注重并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五结构一网络”的总体思路框架指导下,老龄化背景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延续了前期研究-中期布局-后期管理的操作流程,重点是在各个环节做出一些适老型调整。前期研究时,应掌握城市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空间分布以及居住环境质量等;中期布局时结合老年人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适老型避难场所或对避难场所进行适老型改造,并配合居住区内部环境整治;重点发挥社区在后期管理中的作用,普及防灾知识,组织应急避难演练,提高老年群体防灾避难意识及应灾能力。非灾时扎实的防灾基础工作是灾时应急避难场所能够充分发挥效用价值的必要前提。在实践方面,本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对合肥市老年群体展开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实地调研,分析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供需格局,总结目前合肥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老龄化背景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流程的具体分析中以合肥市老城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和包河区)为例展开研究。最后从适老型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建设以及启用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老龄化背景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相关策略。本文正文共约52 000字,图表7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