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本真性”的影响是旅游影响研究中一个极具争议的议题。不少学者批评民族文化在旅游的“商品化”力量下逐渐“失真”,导致民族旅游与文化一起走向衰落。亦有不少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傣族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主体民族。傣族旅游作为国内最知名的民族旅游品牌之一,学者们对其30多年的发展评价毁誉参半。为了解民族旅游对傣族村寨“文化本真性”的影响并为旅游社会学本土研究积累经验资料,笔者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下辖的三个傣族村寨展开了社会学比较研究,试图在旅游社会学“本真性”范式下结合田野研究探讨二个具体议题:(1)当前三个傣寨的“文化本真性”现状:(2)站在整体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反观民族旅游对傣族“文化本真性”的影响程度。
本研究的方法体系是:(1)以“步步深入”的质性研究为方法论,用前一步田野调查的信息指导后一步研究的方向;(2)用多个案比较的方法分析资料。
调研结果是:一方面,到景洪的大众游客更多地被显而易见的傣族物质文化所吸引,对于“旅游本真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旅游过程是否舒服、有趣,所接触的当地居民是否“真诚”、“纯朴”,与专家学者博物馆式的“客观本真性”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三案例傣寨文化在物质层面差异较大且与传统相比有剧烈变化,而制度及精神文化则差异较小且总体上对传统有平稳传承。傣族居民在传统与现代的取舍中第一重要的是当前生活的舒适、便利及是否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出于习惯、或者为了吸引游客主动保留一些传统文化。
得出的结论是:(1)在包括旅游发展在内的各种社会现代化发展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三个案例傣寨的物质文化受到较强冲击呈现出多种状态,而大部分制度、精神文化传统得以平稳传承;(2)用傣族居民的“文化本真性”视角来看,三傣寨文化总体上保留了本真性。分开来说,旅游发展对三傣寨“文化本真性”突出而直接的冲击主要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作用方向是双向的,时而把物质文化推向现代化,时而将其拉回传统,这要视社区所处的旅游发展阶段而定。三傣寨的制度、精神文化没有发生断裂式的变化,而是在不可抗拒的整体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推力下缓慢地变迁。(3)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游客与少数民族居民两者的文化诉求间存在张力。游客追求的是“纯朴自然、原始生态取向的”傣族文化,居民追求的是“舒适便利、现代取向的”傣族文化。然而两者之间的矛盾张力并非尖锐对立不可调和。游客对傣族文化内涵了解有限,因而对其要求也是有限的,为矛盾的调和留下空间。傣族居民不必一味抑制发展、迎合游客,但也应考虑游客感受、保持特色。游客不会如博物馆专家般对民族文化进行严苛的鉴定但也不会完全放弃对“旅游本真性”的追求。正因为两者既有对立又有妥协当代民族旅旅游才得以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