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又称三角鲂,属于鲤科,鲌亚科,鲂属。广东鲂属于短距离洄游、有固定产卵场、聚群产卵的鱼类,仅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省。广东鲂体型中等,是珠江水系重要的经济鱼类。本实验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及形态学测量、线粒体COI基因分析为实验手段,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状况,为广东鲂的种质保护和增殖放流做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运用RAPD技术,对广东鲂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共筛选出14条引物扩增出158条带谱,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39条,占24.6%;每个引物扩增产生的条带数为7~16条,扩增片段主要分布在100bp~2000bp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罗旁产卵场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0,青皮塘产卵场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5,两个产卵场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86,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相比于其他鲌亚科的鱼类,广东鲂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鲂有7个群体但并不以地理聚群,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广东鲂所选择的产卵场相关。2. COI基因序列分析1.通过对广东鲂的形态学和线粒体COI基因642bp片段序列比对,珠江广东鲂的遗传多样性进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测定的278个样品中,共定义了24个单倍型(H1-H24),发现45个变异位点,其中12个简约位点,碱基含量A、T、C、G含量分别为:26.45%,28.13%,17.48%,27.94%,A+T含量54.58%,G+C含量45.42%,A+T﹥G+C;变异位点均为转换,无颠换;个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758,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33,24种单倍型遗传距离0.0016~0.0594。个体间平均的遗传距离为0.0024,而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90,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东江群体最低,梧州群体最高;遗传多样性整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其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有很多单倍型的样品含量很少,说明其种质资源保护还是十分必要的。3.种群形态学差异分析对广东鲂的形态学可量形状和框架结构进行测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降维分析。结构表明: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虽然并没有把5个地理群体的广东鲂区分开,但已经有分离的趋势;再对其进行降维分析,结果显示广东鲂的形态学测量参数(h,BD,HI)与其形态的差异有较大关联,而且这几个参数与COI基因测序结果相一致。4.综合分析RAPD和COI基因片段对罗旁和青皮塘两个产卵场的广东鲂进行分析,两种分析方法聚类结果相近,均有2个较大分支和几个较小分支,并且不以地理聚群,不同群体的广东鲂有自己选择的产卵场;广东鲂的形态学测量结果与基因测序分析结果相似,不同地方采获鱼类,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位点。碱基位点上的变化尚不能在直接对应在形态差异上,但形态学数据分析表明,广东鲂显示不同地理聚群的趋势;广东鲂的遗传多样性一般丰富,但种群多态性均处于较低水平;Taima’s D呈负值且极显著(0<P<0.10),表明广东鲂历史上进行过种群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