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多方面原因,我国竞技体育诞生时实行的是“举国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确立了“体教结合”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体教结合”是我国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扩展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渠道,并实现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大运会的战略目标。陕西省的部分高校为首批确立招收田径高水平队的高等院校。从1987年算起,田径高水平队工作已走过了二十二个年头。在这期间,试办工作在探索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在全面调查陕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制约陕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系统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为陕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就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试办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高校较多,且大多集中在西安市,有较好的试办条件及试办氛围,但是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欠佳,优势项目极少。(2)教练员基本满足正常工作需要;且年龄分布均衡,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以本科为主,但专项运动经历及比赛经验欠缺;教练员的聘任大多集中在本校,选材范围狭小且缺乏竞争机制;对教练员的奖励机制力度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专职教练员的比例极小,且教练员缺乏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进修机会。(3)运动员进校前以二级为主,一级及以上运动员比例较小,缺乏高水平运动员;且“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课余训练体系尚未形成。(4)运动员入校前文科课成绩较低,是造成学训矛盾的主要因素。各高校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多种缓解学训矛盾的办法,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5)田径队训练科学化程度低,近乎无科研、医疗保障。多数运动员在经过高校训练后,运动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只处在维持状态,甚至有所下降;训练奖励机制不明显。(6)田径运动队参赛次数少,参加高层次比赛的次数更少;竞赛体制的督促、激励作用没能充分发挥。(7)田径队发展资金缺乏,来源单一;办队模式单一,与其他体育、科研系统合作不紧密;场地、器材等后勤保障不充分。提供对策如下:1.转变思想,加深认识。高度重视高水平田径队对学校美誉度的提升,进而换来学校领导对高水平田径队工作的关注与重视。2.加强管理,制定制度。在高水平田径队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严格执行,奖罚分明。3.改革教练员聘任体制,扩大招聘范围,引入竞争、考核机制;定期选派教练员参加专业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加深与其他优秀运动队的学习交流。4.完善招生体制,建立激励措施,鼓励“一条龙”训练体系发展;深入基层学校,发现优秀运动人才,赶在其他省份之前,招入本校。5.改变教学模式,重视文化课学习,尽可能缓解学训矛盾,培养高素质竞技田径人才。6.实行多元化办队模式,广泛筹集资金,加强自身造血机能;改善物质保障条件;深入开展与科技、体育系统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7.完善竞赛体系,增加比赛次数,提高参赛层次,充分发挥竞赛监督、激励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