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纸坊沟流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广泛调查地基础上,凭借流域1:7500的地形图,现地勾绘了2005年的植被类型图,对1982年、1990年和2005年的植被类型图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立了不同时期段的电子植被类型图,在arc/info、Arcview3.2a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不同治理时期纸坊沟景观的格局特征,研究了近25年来流域内景观要素斑块规模、斑块形状、多样性以及破碎化演化过程及相关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生态功能,将流域内的景观斑块划分为生态防护型,生产经济型和生活服务型三种类型。对流域不同时期植被景观要素分析表明,1982年流域内以生态防护型草地景观和生产经济型农田景观为主,占全区面积的73.631%;1990年以生态防护型草地和灌丛景观为主,占全区面积的62.780%;2005年以生态防护型草地和森林景观为主,占全区面积的68.242%。不同治理时期,刺槐林、柠条灌丛、狼牙刺灌丛、沙棘灌丛、白羊草群丛、茭蒿+铁杆蒿-长芒草群丛、茭蒿+铁杆蒿-白羊草群丛、茭蒿+铁杆蒿+甘青针茅群丛等8种防护型植被景观在流域内占有较高的面积比例,为流域内主要的植被景观类型。
2)1982年以来,纸坊沟流域生态防护型森林、灌丛和草地景观的面积比例逐渐上升,而生产经济型农田和果园景观的面积比例逐渐下降,起生活服务功能的河流、水库、居民点等景观斑块面积比例几乎不变,维持在1.5%左右。起防护功能的茭蒿+铁杆蒿.长芒草群丛、刺槐林、柠条灌丛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起生产功能的农田、果园景观的斑块形状比较规则;生态防护型森林、灌丛、草地景观的斑块形状比较复杂;1990年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破碎化程度较高。纸坊沟流域内植被景观要素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化指数均先上升后下降,优势度指数先下降后上升。1990年植被景观要素破碎化程度比较高,而2005年破碎化程度比较低;8种防护型植被景观中,狼牙刺灌丛和沙棘灌丛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而茭蒿+铁杆蒿-长芒草群丛的破碎化程度较低。
3)经过近30年治理,到2005年,纸坊沟流域生态系统基本上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植被景观布局比较合理,生态防护型林草植被景观的面积比例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生产经济型农田、果园景观和生活服务型河流、水库、居民点景观比例与人口及社会发展相适宜,可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治理的重要参考。但流域内局部景观布局也有不够合理的方面,如人工林(刺槐、小叶杨)的“土壤干层”“小老树”、人工草地(苜蓿)“周期性衰退”等问题,需要在未来景观格局调整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