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机械搅拌作用的原油罐储过程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储量的增加,如何能够安全经济的对其进行储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原油储存过程中,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地区,储罐内的原油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存在较大温差,罐内原油不断向外散热,这会导致罐内原油流动性变差,无法满足正常的调度要求。为了保证储罐中的原油能保持一个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日常周转需求,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采用管式加热和安装搅拌器的方式来对原油进行加热和均匀化处理,以达到维持罐内油温的目的。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机械搅拌作用下管式加热过程中的传热规律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利用一套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热电偶测温技术的实验装置来研究机械搅拌作用对管式加热过程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在文中对此套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通过实验获得了机械搅拌作用下管式加热过程的温度场和速度场演变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搅拌的情况下,温度场呈现出上高下低的分布效果,这是以自然对流为主导的传热结果,但在加热管下方的低温区域还是以热传导为主要传热方式;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可以对加热管下方的区域起到很好的扰动作用,并且对该区域的温度分布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而且,储罐内机械搅拌功率越大,对储罐内加热管下方区域的流动影响越显著,特别是储罐内温度场的影响。在同样的加热时间范围内(120min),大功率搅拌作用下,储罐内最高温度为42.5℃,比小功率搅拌作用下高出3℃。其次,构建了考虑机械搅拌作用的原油储罐管式加热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模型相应的求解方法。对搅拌作用下的储罐内原油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结果中将罐内原油按速度值大小分为高速区、中速区和低速区三个等级区间。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所研究的1000m~3储罐,搅拌器转速对流场影响最大,最小转速和最大转速下罐内平均速度相差接近4倍;搅拌器安装高度和偏转角度对平均速度影响最小;不同安装高度和偏转角度下结果相近。最后,在储罐内流场模拟的基础上,对机械搅拌作用下的储罐管式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工艺参数(搅拌器转速和加热管温度)和结构参数(搅拌器偏转角度和叶轮直径)对搅拌作用下的管式加热过程进行了因素分析,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按温度值大小将储罐内分为了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三个等级区间。结果表明:同等加热温度下,搅拌作用下的管式加热过程罐内温度升高更快,其升温速率是没有搅拌时候的2倍,并且搅拌作用对于加热管下方的低温区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这与实验结果一致。此外,搅拌速度由350rpm增加一倍,储罐内高温区域体积占比从26%变为87%,高温区域的原油体积占据大部分储罐;加热管温度由60℃增加到80℃时,储罐内原油平均温度升温速率由0.1045℃/h增加到0.293℃/h,加热温度越高,储罐内温度升高越快,升温速率越大。但是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温度差变大,因此方差变大;搅拌器直径由400mm增加至600mm时,储罐内温度方差减小,储罐内高温区域体积占比由24%增加为67%,大搅拌直径下的管式加热效果更好。此外,对机械搅拌作用下最佳管式加热方案进行了探讨,方案最佳参数为搅拌速度350rpm;搅拌器偏转角度为0°;管式加热温度80℃;搅拌器叶轮直径500mm。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东部老油田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稳油控水形势十分严峻,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措施。实践表明,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超过10%。随着聚合物驱应用规模逐渐扩大,普通油藏剩余油储量逐渐减小,高温高盐油藏剩余油逐渐成为聚合物驱挖潜对象。由于现有聚合物耐温抗盐性难以满足矿场实际需求,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研制逐渐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为此,本文以高
抗盐聚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高矿化度油藏中,可以弥补传统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遇高盐降粘严重的缺点,聚合物抗盐能力的增强主要来源于其分子链结构的改变。粘弹性作为聚合物最基本的理化性质,分子链结构改变势必会对粘弹性造成影响,同时,不同结构、不同抗盐原理的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也存在差异,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选取了通过两种原理提高抗盐能力的聚合物,分别为三种疏水缔
超稠油是油气资源中的关键部分,其具有黏度高、密度大等特点,严重限制了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探索超稠油油藏的开采方式和以及研究驱替过程中高含油饱和度带的形成机理与运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油田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分析、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方法,探讨了超稠油油藏注蒸汽二氧化碳的开发机理及相关应用。基于大量文献调研,多方面的分析了二氧化碳驱和蒸汽驱对提高地层温度、原油降黏从而提高采收率
我国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常规油藏产量又呈现递减趋势,为了端牢能源饭碗,满足国内石油能源稳步增长需求,安全高效开发复杂断块油藏已经成为产量接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针对复杂断块M油田进行注水方案优化研究,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技术确定开发界限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基于断层走向及分布,划分断层类型为控带、控圈、控注采断层;综合考虑断层平面上的展布情况,将断层组合关系分为三角形、平行形
朝5-朝5北属于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为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自1986年投产,至2020年12月,区块综合含水率71.07%,采出程度27.49%。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需对其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目前剩余油分布状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研判下一步的挖潜对策,达到控水增产的目的。本文首先以行业标准为借鉴,结合朝阳沟油田开发实际情况,采用多级均分法制定一类区块达标标准,以模糊综合评判
随着大型油田产能减少、进口原油量增加,对原油进行混输保证管道处于正常输量状态、防止进入不稳定工作区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输送方式。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庆-哈尔滨输油管道所采用的输送方式为混合输送,所输送的介质为大庆和俄罗斯的混合原油。但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将两者混合后,混油的基础物性和流变特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加和模式,难以准确估量,使得庆哈输油管道在设计运行方案时存在一定的困阻。因此,本
低渗透油藏储量很丰富,但是天然物性差,开发难度大,开采水平低。合理的井网和井网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所以,研究井网的适应性,选择合理的井网和井网参数,可以有效降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成本。针对某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开展如下研究:综合对比分析了常规压汞试验、恒速压汞实验、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数字岩心技术等试验各自在微
渤海油田作为国内海上开发主力油田之一,其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对于保障国内能源安全供给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受油藏地质和开发条件影响,渤海油田具有原油黏度高、储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岩石胶结强度低、注采井距大、单井注采强度高和多层合采等特点,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亟待进一步强化分注分采措施效果。近年来,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研究和应用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由于该技术具有边测边调、调配周期短、施工成本低
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相对较低,常规水驱需要配合大规模压裂作业以实现开采,但成本高,见效慢。二氧化碳具有降低原油粘度、与原油形成混相等特点,注入二氧化碳能够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原油采出程度,使其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目前多采用实验及数值软件模拟方法对二氧化碳驱生产动态分析进行研究,对于二氧化碳驱压力动态分析研究较少,且数学模型的研究多为传统的两区复合模型。因此,需要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以及二氧
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发难度较大:注水开发时注水井吸水能力低,稳产困难,注气开发时粘性指进、气窜现象严重。矿场开发实践表明,水气交替驱油工艺是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对其机理认识不足。本文开展了低渗砂岩不同驱替方式(活性水、CO2、活性水—CO2)的驱油实验,对交替宏观驱油机理开展研究,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岩心薄片荧光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不同驱油方式下驱油前后油水分布及原油赋存状态,明确低渗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