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采用自2000年度至2014年度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数据,基于最终需求产品国别价值分解这一新颖视角,阐释了增加值贸易(TiVA)核算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借鉴Johnson R. C., Guillermo N.(2012)对增加值核算理论的研究,构建核算双边贸易增加值统计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对中美双边和全球多边的贸易增加值进行了重新计算,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出口美国的具体情况,并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发密度定义(Technology Intensity Definition)将中国19个制造业部门划分低技术(LT)部门、中低技术产业(MLT)部门、中高技术产业(MHT)部门和高技术产业(HT)部门的四个层次进行分析,进一步明晰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的利益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传统的海关总值贸易统计方法高估了中国对外总出口规模的20%至30%,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出口的真实水平,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 第二,海关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夸大了中美双边贸易差额,高估了中美双边贸易差额的20%至30%。 第三,在海关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下,中国低技术(LT)部门、中低技术(MLT)部门、中高技术(MHT)部门及高技术(HT)部门的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均被明显高估,其中高技术(HT)部门的制造业对美国出口规模被高估最为明显,其次是中低技术(MLT)部门、中高技术(MHT)部门制造业对美国出口的规模。在海关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下,2000年至2014年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改善较为明显,特别是中国对美国高技术(HT)部门出口比例提高了;而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式下,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改善并不明显,甚至中国对美国高技术(HT)部门出口比例开始大幅下降。也就是说,海关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变化的某些实质因素;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式下,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没有随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总量的增加而提升。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实际情况,从构建并完善以增加值为口径的国际贸易新核算体系、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