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尽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大肠癌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大肠癌唯一的根治方法是癌肿的早期切除,但对于中晚期病人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方法是依靠结肠镜进行病理诊断,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手术根治已不可能,而大肠癌对化疗药物一般不很敏感,放疗也仅仅作为手术前后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大肠癌的预后,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尚不足50%。因此,深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化学预防剂已成为目前肿瘤研究工作者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认为,肿瘤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种基因改变协同作用的过程,癌基因的显性作用与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p53基因是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它主要通过调控下游基因发挥作用。p53基因可以促进p21wafl,Gadd45和Bax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和凋亡。p53基因突变很可能是人类肿瘤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在包括大肠癌在内的恶性肿瘤中,大约50%可以检测到p53基因的突变。突变后的p53基因则丧失上述功能。因此,我们推测,如果某些化学物质或食物因子能够刺激上述基因表达的话,那么,这些化学物质或食物因子或许可以代替或补偿部分p53的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这种“基因调节性化学预防”或“基因调节性化学治疗”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在这种抗癌策略的研究中,人们把目光集中于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如丁酸盐和TAS等。 但是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现在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与大肠癌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有研究报道,饮食因素在结肠癌的发生中大约起50%的作用,而家族遗传性因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