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中国文化——接受美学的视阈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入手,重点考察了庞德的意象主义理论和他与中国文化,尤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意象主义在英美诗坛出现的原因,以意象主义理论及其理论渊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意象主义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对比,揭示意象主义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联系.接着从探讨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庞德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原因,突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庞德思想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随后以《神州集》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动因,他的以读者为主体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实践.最后从庞德创作实践中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出发,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对《诗章》内容和形式的影响.该文主要结论有: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意象主义出现的客观条件;而以庞德为首的意象主义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的契合是庞德钟情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缘由.2.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培育了庞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使庞德不仅结识了可以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相抗衡的东方文明,而且得到了解决西方精神危机的良药.3.残酷荒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庞德世界观,意象派三原则造就了庞德接受图式和接受敏感,中国古典诗歌具体、精确、婉约的审美特性令庞德无限神往,这一切构成了庞德的审美期待.4.以译者为主体的翻译理论是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所遵循的首要原则,于是意义和情感的再现,意境的重构就成了庞德汉诗英译的主要特征.5.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不仅仅是要向西方介绍一种全新的诗歌,以帮助改变西方的审美趣味,以帮助改变西方的审美趣味,而更是为了学习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尤其是意象的呈现技巧,《诗章》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弥漫着东方的神韵.
其他文献
刚过40岁的孙女士,近段时间,她觉得看电视用电脑时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书时间稍长更是两眼昏花、眼球发胀,越想细看越看不清。  “我一向视力很好,怎么突然衰退得这么厉害呢?”医生给孙女士做了仔细检查,发现她远视力是1.5,近视力是0.5,于是心中有数了。医生挑了 1.50D的镜片让孙女士试戴,并递了张报纸给她看。  “清楚极了!”孙女士很高兴:“这是什么眼镜啊?”  “ 1.50D的镜片,换句话说是1
在30多年前,中小学生戴眼镜的很少,特别是在乡村,眼镜十分罕见。时至今日,仍然是乡村中戴眼镜的孩子少。有统计说,城市近视的中学生比例是农村的4~5倍。  当分析乡村孩子近视少的时候,很多人会归结为学习、读书时间短,作业压力小。当然,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当年那些在油灯下苦读多年的孩子,为何在上大学后,夜晚照明条件改善了,却戴上眼镜了呢?前些年,听一位从农村来的老人说,城市近视多是因为灯太亮了。当
本刊讯央企的并购动作总是动静不小,继中国化工重组沙隆达后,中化国际也完成了一项大手笔收购:出资16亿元持有江苏扬农化工集团40.53%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
以热带小镇马贡多一百多年来兴建、发展、鼎盛及至在飓风中消失的历史为题材的《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西班牙文创作的、记载着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