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Anderson 9级撞击式采样器对南京四季不同粒径段大气气溶胶进行了连续采样,并使用DRIModel2001A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基于观测结果,分析了南京OC与其组分OC1~4、裂解碳(OPC),EC与其组分焦碳(Char-EC)、烟炱(Soot-EC)的季节、粒径分布特征,并运用多种方法对含碳气溶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选取了 2015年1月13~2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次持续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对污染期间PM2.5中含碳气溶胶的区域分布特征、来源及不同碳组分在污染过程中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PM10中OC、EC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均是秋、冬季浓度较高,春、夏季较低。OPC在OC中占比较小,细粒子中OPC占OPC总量的比例超过90%。相比于Char-EC,细粒子中Soot-EC在小于0.43μm的超细粒径段富集度更高。季节分布较为均匀,而粗粒子中Soot-EC浓度季节差异较大,春、冬季Soot-EC浓度较高。四季OC、EC、Char-EC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型,OPC、Soot-EC粒径分布呈单峰型,各季节粒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碳组分在全部粒径段的几何平均直径均集中在细粒径段,说明燃烧源是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各个季节,SOC浓度均集中在小于2.1μm的细粒径段中,秋、冬季SOC浓度高于春、夏季。夏季,OC与EC、Char-EC与Soot-EC相关性较好,来源较为简单;春、秋、冬三季,相关性较差,来源较为复杂,冬季相关性最差。超细粒径和粗粒径段,OC与EC、Char-EC与Soot-EC相关性较好,细粒径段相关性较差。燃煤、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及道路尘是南京地区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柴油车尾气贡献较小。机动车尾气与生物质燃烧源对细粒径段含碳气溶胶的贡献更为显著,柴油车尾气对超细粒径段含碳气溶胶的贡献更为显著。夏季,机动车尾气源贡献较大,秋、冬季生物质燃烧源贡献较大;西北气流对南京含碳气溶胶影响最大,河南、湖北、安徽、浙江、京津冀及山东西部地区均是南京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潜在源区,北方污染物远距离输送是造成粗粒径段Soot-EC浓度较高的主要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重污染过程中以PM2.5污染为主,含碳气溶胶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过程中不同碳组分的变化特征不同,相比于OC、Char-EC,Soot-EC浓度日变化较小,随污染程度变化也较小,显示出较强的区域分布特征;污染期间,长三角地区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同时还有部分生物质燃烧源的影响,柴油车尾气的影响较弱。清洁天,影响长三角地区的气团主要来自于海洋上空,气团较为清洁,碳气溶胶来源简单;污染天气团主要来自于我国西北地区及长三角周边省份,受到外来输送与本地源排放的影响,使得碳气溶胶来源变得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