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族地区大部处于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在地理上大都位于武陵山区,目前是我国的“贫困区”之一。在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多为土司地区,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目前学界对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关注较少。本文试图以历史商业地理相关理论和方法,考察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商业地理情况。与已发表的大多数历史商业地理论著关注商业繁盛区域这一特点不同,本文以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土家族地区这一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欠发达区为研究视阈,探讨晚清民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商业地理情况,希望能够充实历史商业地理的研究,也努力于为学界对土家族地区的研究的深入贡献一些微薄之力。本文从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商业发展的环境入手,对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剖析。在自然环境方面,土家族地区处于武陵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这是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的一面,但山地地形使土家族地区生产受到局限,加上交通闭塞,不适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人文环境方面,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政区有所变动、人口发展、民族多样。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民多重视农耕不崇尚商业,加上当地常为土匪聚集之地,对商品经济发展十分不利。第二章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商品的地域分布。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商品可分为输出商品和输入商品两类,其中输出商品以桐油、棓子、茶叶、生漆山货为主,输入商品则主要为棉花、洋纱、布疋、火柴等手工业产品和近代工业产品。农产品中以鸦片等经济作物商品率较高,在土家族地区分布广泛;林产品是土家族地区的大宗输出商品,其中桐油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地区和湘西地区,棓子以黔东北地区和湘西地区为主,生漆主要分布于鄂西地区,川东南与黔东北地区也较多,茶叶则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第三章关注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交通与商路。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交通较晚清时期有所发展,近代公路的修筑和重要河道的整治都对地区商贸起到了促进作用。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由陆路和水路构成了纵横交织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商品运输网络体系,在这个网络中酉水、乌江、清江航线及鄂西的川盐大道、鄂西与湘西间的大道以及后来成为川湘公路基础路线的四川与湖南间大道等,都是土家族地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但总体来说,晚清民国时期的土家族地区交通条件非常落后,是限制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章主要关注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商业市场问题。首先探讨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土家族地区内部城市商业中心的影响范围有限,周边分布着万县、涪陵、宜昌、沅陵、常德等区外商贸中心,从四周向土家族地区聚散货物;第二部分探讨土家族地区的乡镇市场,由于交通尤其是水运交通的影响,区内又形成龙潭、龚滩、资坵、所里等大的市镇,某些市镇的商业地位甚至超过县城;最后通过对土家族地区农村市场地理分布的复原,发现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农村市场的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主要表现为集市数量的增多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两个方面。其在地域差别则表现为川东南地区和湘西地区发展较快,鄂西地区和黔东北地区稍显迟缓。第五章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商人与商业组织的分布问题。土家族地区人民多不崇尚商业,商人大多来自外地,以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商人为多。湘西地区主要以江西、福建、广东及常德商人为主,主要经营桐油、漆、棉花、布疋、鸦片等;鄂西地区的商人主要来自江西、广东、湖南及湖北南部等地,主要经营麻、桐油、漆、百货业及鸦片贸易;川东南地区商人主要来自江西、福建、湖北南部各地,以桐油、生漆、粮食、棉花、布疋、盐、靛等的贸易为主;黔东北地区的商人则多来自湖南、湖北、四川、福建、陕西及江西等地,主要经营花纱、桐油、中药、盐、鸦片及水银等货物。民国时期大量商人涌入土家族地区,商人的地域分布差别渐小。商会等商业组织在土家族地区设置差异较大,川东南、鄂西地区的商会设置普遍较早,湘西地区稍晚,黔东北地区则远远晚于上述各地,在很大程度体现出土家族地区内各地区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商会的设置数量也有差异,湘西地区的永顺、龙山、慈利、乾城、泸溪各县,鄂西地区的宣恩、长阳,川东南地区的酉阳、石砫县商会数量都超过1个,在一些重要的场镇均有商会分布,这体现出这些场镇商业的繁荣及商人向相关场镇聚集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