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油藏资料、区域地质和岩石力学资料为基础,定性分析断层形态、产状、组合样式等几何学特征,并结合断层活动强度及作用,将渤南洼陷断层划分为四个级别。统计并计算断层的活动速率,定量分析断层的活动强度特征,同时利用平衡剖面恢复研究构造的演化特征,据此将渤南洼陷断层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大阶段九个小阶段,即印支-燕山早期(T3-J1+2)—逆冲断层发育阶段,包括晚三叠世强烈活动期和早中侏罗世活动弱化期;燕山中晚期(J3-K)—逆冲断层反转阶段;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一级、二级断层及洼陷结构形成阶段;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次级断层发育阶段,包括沙三期强烈活动期、沙二期相对平静期、沙一-东营期断层复活期;喜马拉雅晚期(Ng-Q)—断层消亡阶段,包括馆陶期微弱活动期和明化镇期-第四纪活动消亡期。整体上,渤南洼断层演化主要经历了强逆冲—减弱—强正断—活动减弱—再增强—消亡的演化过程。根据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及古构造行迹分析,将渤南洼陷中新生代应力场划分为四个期次,即印支-燕山早期(T3-J1+2),受NE35°-SW215°方向的挤压作用;燕山中晚期(J3-K),受NE35°-SW215°方向的拉张作用;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受NW340°-SE160°方向的强拉张和NE70°-SE250°方向的弱拉张作用;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受NW348°-SE168°的强拉张作用。针对这四个主要期次,利用ANSYS软件,对各个时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逆断层走向受控于最大主应力方向;正断层走向主要受平面剪应力旋向及最小主应力方向的影响,在剪应力大的区域主要形成剪切破裂断层面,具有相同旋向性质的断层优先发育,在剪应力小的区域断层走向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垂直;而断层发育的优势位置由差应力决定。因此,断层的发育主要受区域及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距主断层距离、断层形态及组合样式、构造形态等因素会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影响低级序断层的形成。渤南洼陷地区高级序断层对沉积相的类型及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断层活动强度又可以影响地层厚度的变化梯度。构造应力场可以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渤南洼陷成藏期油气由最小主应力的低值区向高值区运移。成藏期裂缝参数计算结果指示,油气沿EW向和垂向运移时,裂缝可作为良好的运移通道,而SN向裂缝渗透性差,主要靠断层输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