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历代以来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湖南的木材以材质优良而闻名,远销至众多省外木材市场。依靠长江商路和赣江、珠江商路的带动,湖南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本文以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梳理、研读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论述湖南自然地理条件、木材生产运输能力、木材市场规模及木材商帮组织的特点,分析其在木材贸易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还援用生态文明的视角回望和总结历史,评述木材贸易活动的利弊得失,为我国当前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本文认为湖南境内适宜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林木生长,湖南人民在继承前代林业经营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林政管理,引进西方林业科学技术,对湖南的林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前,日趋繁荣的区域贸易活动,成熟的水运网络,以及近代化建设对木材的需求量激增,推动湖南木材贸易达到鼎盛。在此过程中,湖南木材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区域市场体系。不仅各地木商或商帮携资本到湖南经营木业,国外资本也进入湖南,促使木材贸易的从业人员增多、资本流动变快、贸易规模增大。木材商品流通在空间上有了很大突破,远途木材贸易得到了很大发展。民国后期,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相继爆发,导致木材市场的交易量减少,湖南多数木材市场陷入停顿状态。民国时期湖南木材贸易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带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但过度采伐林木,也导致湖南部分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木材生产经营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我们必须汲取历史的教训,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用生态经济学观点进行全面的计量和评价,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