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止血带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降低异体血输注率,为精细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范围,目前运用越来越常规,其引起的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也逐渐受到重视。致炎因子的作用是IRI致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各种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大大的推动了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的迁移和聚集,致炎因子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表达大量增加,与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大大加快了组织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将电极片贴在皮肤相应部位然后连接电针仪,设定好所需的波形、频率及强度即可行穴位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肢体的穴位能起到局部以及整体的调节作用,从而发挥围术期脏器保护效应,而且由于其无创伤,可定量描述、操作简单逐渐被医生及患者接纳。本实验通过采集临床样本,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能否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炎症反应,以寻求一种无创、无副作用的预处理方式。 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创伤骨科和关节骨科的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 I-II级。所有患者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将患者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n=20)。所有患者于膝盖外侧凹陷处向下10厘米胫骨外侧缘处定位足三里穴,足内踝尖上10厘米胫骨后缘处定位三阴交穴。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经皮穴位电刺激患者健侧肢体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频率2/15 Hz,强度为患者的耐受阈减1,时间为术前30分钟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强度为患者感觉阈减1,其余设置均同电针组。术中监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记录两组患者于电针前(T0)、麻醉后5min(T1)、松止血带前1min(T2)、松止血带后1min(T3)、松止血带后5min(T4)和松止血带后6h(T5)这6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并于T0和T5这2个时间点采集2 ml桡动脉血。采集的血液以2500转/分的高速离心10min,提取上层血清–80℃保存,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6、IL-10、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数据处理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 结果:⑴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循环监测(MAP、HR)差异无显著性(P>0.05)。⑵与T0时比较,T5时对照组血浆IL-6、MCP-1浓度升高(P<0.05),血浆TNF-α、IL-10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TEAS组血清IL-6浓度升高(P<0.05),TNF-α浓度降低(P<0.05),MCP-1、IL-10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T0时血浆IL-6、TNF-α、MCP-1、IL-10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T5时血清IL-6、TNF-α、MCP-1浓度降低(P<0.05),IL-10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减少血清中的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MCP-1含量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