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最小强度投影、曲面重组)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01月至2013年05月期间来本研究所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病例的MSCT胰腺增强扫描的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后处理,均采用多平面重组图像(MPR)、最小强度投影图像(MinIP)以及曲面重组图像(CPR)观察病变本身、与胰管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影像分型、对其显示能力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①对病变自身情况的显示能力(包括病变的囊实性及外形轮廓等):能清晰显示为2分,模糊显示为1分,不能显示为0分;②扩张胰管与病变间的关系:能清晰显示为2分,模糊显示为1分,不能显示为0分;③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清晰显示为2分,模糊显示为1分,不能显示为0分。采用秩和检验对三种后处理技术的各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例IPMN患者中,术前MSCT诊断16例,2例被误诊为囊腺瘤,准确率88.8%(16/18)。18例IPMN经组织病理证实,IPMN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9例(9/18,50.0%),IPMN伴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7/18,38.9%),IPMN伴浸润性癌2例(2/18,11.1%),其中1例(1/18,5.6%)为MD-IPMN,1例(1/18,5.6%)MT-IPMN.9例(9/18,50%)主胰管扩张,其中,7例(7/18,38.89%)管径≥1.0cm,2例(2/18,11%)主胰管管径0.3-1.0cm。影像分型:主胰管型6例(6/18,33.3%),分支胰管型9例(9/18,50%),混合型3例(3/18,16.7%)。MPR对病灶自身情况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显示能力单项评分分别为35分、31分,高于MinIP(29分、20分)及CPR(24分、18分);MinIP在显示病变与扩张胰管的关系方面单项评分为32分,高于MPR(28分)和CPR(21分);CPR总体评分为63分,低于MPR(94分)和MinIP(81分),但可以直观显示主胰管扩张的全貌。经Kruskal-Walls秩和检验,三种后处理技术的显示能力在评分标准中各方面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各组间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除MinIP与CPR组间在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157)外,其余各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各具优势,联合应用可以准确提供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病变本身情况、病变与扩张胰管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信息,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影像分型及良恶性判定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