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其就业难早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了,大学本科毕业多数人都会选择去东部发达城市或是沿海城市,而那些家庭与本科毕业学校所在地均不是其工作所在地学生流向此地的比例更是在不断的增加,随着这个新兴群体的不断壮大,面临着比当地人更加单一的人际关系、匮乏的社会网络、不足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其就业形势的艰难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这部分群体的就业社会支持网的调查研究就势在必行了,本文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分析出一个针对非生源地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非生源地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连这个发达的沿海城市外地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支持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2011年本科毕业生(家庭与本科学校均非工作所在地)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业的学生为例,首先利用网络问卷法进行资料收集,然后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并以强弱关系、社会资源、结构洞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其社会支持网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了解此群体的就业社会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特征,不同主体对其就业的支持内容;网络规模、异质性等对就业的支持影响与情况;个人异质性与其就业支持网之间的关系等,从而分析出非生源地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过程与形式。其次采用非正式访谈和网络问卷法相结合进行研究,以便于问卷过程中无法进行量化的变量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分析出非生源地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网的现有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此群体的就业支持网络规模越大,越能较快找到工作,其签约状况越是良好。其中在就业支持网络规模的调查中发现,男性规模大于女性,文科专业规模大于理科,学生干部规模大于普通学生;城市学生规模大于乡镇和农村;父辈职业地位高的学生规模大于职业地位低的学生;个人参加活动频率高的规模大于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 2、在非生源地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支持网络关系构成中,发现弱关系对于此群体就业机会的影响大于强关系;而在就业过程中发现,此群体所需要的财务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等方面,弱关系的支持作用超出了除父母以外的亲属关系,渐渐占据主要作用,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强关系作用相异的新情况。 本文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对此群体的就业支持网络规模进行相关的描述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进而建立出一个适应此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型,使这部分群体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