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标志之一是使用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生产要素,并辅以对应的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和投资回报率均高于传统农业,其发展还需要健全的农产品市场、科学的农产品组合结构、完备的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及充足的涉农投资资金,以上提及的市场、要素、人才、资金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得到满足。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伴随其不断发展,中国总体农业效率也有所提高,但在各地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时间段里,与现代农业所提倡的科学可持续、绿色低碳、生态低耗等先进理念背道而驰的面源污染、农业投入冗余及高碳排放等问题一直存在,引起国家及地方重视。本文基于2006-2016年中国西部除西藏外各省(区)农业生产及工业化进程的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中国西部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情况;然后构建以二氧化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基于SBM-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并分析比较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包含面源污染源在内的要素投入冗余和碳排放冗余情况;此外,研究各地区效率水平随时间轴的变化情况;最后选用被解释变量受限的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城市与乡村间消费差距、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粮经种植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受灾比重等要素对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农业纯技术效率、农业规模效率的影响程度大小及系数显著性高低。研究发现用于工业化描述的变量(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人均经济实力)数据在西部各地区的进程及波动特征多样,具体表现为,一些省(区)某些指标数值及变动情况相近,但其余指标差异巨大,即便是同一地区,各类工业化描述指标的波动特征也不尽相同。此外,从综合考量农业投入要素冗余和碳排放冗余的农业生态效率来看,研究期间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平均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甘肃、贵州、云南、宁夏、重庆、陕西、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广西。其中广西实现完全有效率的年份最多,共有6次,云南、甘肃、贵州的农业生态效率在研究期间始终处于待改进状态;效率值波动较大的地区有内蒙古、青海、新疆,波动较小的地区有四川、甘肃、广西,稳步增长的地区有云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在投入要素和二氧化碳排放冗余方面,内蒙古各项冗余比例在研究期间改进明显,仅在2013、2014年有少许回升;重庆各项冗余比例稳步下降;四川在研究中期存在较大幅度负向波动,后期逐渐恢复为有效率状态;贵州总体各项冗余得到稳步改进,部分要素如农药、农机动力得到明显优化;云南农业生产中除农膜、化肥、农药、农机动力以及碳排放的松弛改进程度较小外,其余要素松弛均得到明显改善;陕西的农药使用及配置始终处于有效率状态,农膜冗余比例在2009-2015年存在负向波动,其他要素冗余虽然存在波动,但总体仍处于改善状态;甘肃农业生产要素中,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量、机械动力以及化肥的优化明显,其余要素及碳排放的冗余在研究期间则呈负向增长;青海在2007-2009年及2016年各项指标均表现为完全有效率,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从业人口、农机动力在2010-2011年及2013年时曾出现大幅负向波动,农膜、化肥和碳排放冗余总体改进明显;宁夏在农药使用上不存在冗余,除农膜外,其余要素和碳排放冗余呈稳步改进状态;新疆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不存在松弛,碳排放及其余要素总体上处于松弛改进状态;广西在农膜及农机动力投入方面未出现冗余,其他要素除在2008-2011年间存在负向波动外,均表现为完全有效。进行Tobit回归分析时发现:在以农业生态效率为受限因变量的回归中,土地城镇化、粮经种植结构、农业经济地位和人均经济实力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在以农业纯技术效率为受限因变量的回归中,农业经济地位和人均经济实力对其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以农业规模效率为受限因变量的回归中,人口城镇化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城镇化与其呈显著正相关,种植结构、农业经济地位、人均经济实力对其影响为正且显著,其余因素如受灾程度则产生负向作用;最后,综合以上数据结论并从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业低碳方法、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给出合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