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寓言的现代转型(1903-1930)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er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以二十世纪初期(1903-1930)的重要报刊、出版的寓言集、小学教科书为第一手史料,对中国寓言现代转型期的发展进程及经验教训进行探讨。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论述中国寓言现代转型的催生因素。从清末开始的寓言翻译热和社会办报热为中国寓言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两者共同塑造了新的现代寓言观,引入了现代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艺术手法等。
  第二章论述中国寓言主题意蕴的现代转型。二十世纪初期寓言的主题意蕴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蕴,具体表现为大厦将倾的忧患意识、痛定思痛的批判意识和以西为镜的个人意识。
  第三章论述中国寓言表征形式的现代转型。二十世纪初期寓言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具体表现在语言的白话化和通俗化,寓言与其他文体的相互渗透以及寓言图文关系的转化。
  第四章论述中国寓言现代转型的成就与存在的困境。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寓言的成就表现在寓言创作与寓言研究的互动相生和儿童寓言的诞生;困境则表现为专业寓言报刊的缺失、专业寓言作家的稀缺和寓言理论的贫乏。
其他文献
老挝作为跟中国山水相傍互通有无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贸易、文化的友好伙伴。日益密切的两国合作关系,让老挝的汉语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2003年老挝国立大学建立了中文系,意在进一步提升和加快老挝高等教育的汉语水平,培养老挝高层次的中老文化交流使者。至今为止,国立大学的中文系已经建立16年了,为老挝输出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和精英。因此,本论文选题是将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情况调查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
学位
本文以金文为基础并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对西周厉宣时期的史事进行探究。  其一,通过对虢仲盨盖、宗周宝钟、伯?父簋、翏生盨、鄂侯驭方鼎、禹鼎、敔簋、应侯视工鼎、应侯视工簋、晋侯铜人、晋侯苏钟、盆等厉王时期铜器系联,得出厉王二年、厉王十三年以及厉王三十三年各有一次伐淮夷的战争。  其二,通过对?盨的梳理得出盨铭中的?“逐厥君、厥师”所指并非厉王出奔。通过对三年师兑簋、元年师兑簋、师兑簋、师兑簋的整理得出“
学位
在漫长的文学创作与研究历程中,战争始终是文学书写、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虽然文化理念的迥异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差异化发展,但战争叙事都是其文学创造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近些年来,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我们发现,在欧美华文文学书写中,战争叙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既有对发生于中国本土的战事的记述,也有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地区战场的刻画,欧美华文作家群关注发生
反讽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意在使语言表达更具有效力。在小说创作中,作家们也常常利用反讽的修辞手段来增强小说叙述的语言效果。通过视角反讽来追求叙述效果,是小说叙述的重要特点,也是小说叙述独有的反讽形式。小说的叙述视角反讽产生于小说的叙述结构而不仅仅是言语本身,它的运用不仅使我们对小说叙述视角的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语言反讽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更有益于小说主题意义的实现。本文在现有研究
学位
词频在一语和二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语和二语习得领域均有研究证明频率影响词汇识别。然而,最近针对拼音文字的研究表明语境多样性(即单词出现的文本数量)可能是优于词频的预测词汇识别的指标,这一研究结论已在汉语一语词汇识别研究中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借助词汇判断任务和眼动实验初步探讨了HSK四级及以上水平的汉语二语学习者识别单独呈现和在句子中呈现的目标词时词频和语境多样性的影响。论证了
学位
在现代汉语中,“巴”是一个构词能力较强的词缀,既可以作名词词缀,也可以作动词、形容词词缀。现代汉语中像“巴”这样的跨类词缀数量尚少,是一个颇具意义的研究对象。本文在分析词缀“巴”的构词形式及语义、语用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巴”的语法化过程及动因机制。  词缀“巴”具有虚化性、黏附性和类推性的特点,附着于词根后,作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后缀。从语义上看,“X巴”式名词主要指称身体部位、粘着物体和生理
学位
本文按照“当”的介词义和动词义,把“当”系双音节词分为两个大类进行考察,选取其中“当”系双音节词共25个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在历时层面上梳理了“当”的义项发展过程,“当”(dāng)和“当”(dàng)本是同源,动词语素“当”和介词语素“当”的构词能力最强。句法位置和句法搭配的限制、语义聚合环境的影响、实际语言应用的需要,都是实词“当”向介词“当”虚化的原因,也是“当”系双音节词产生和发展的动
学位
本文基于初中高三个不同水平的对外汉语听说课堂语料库,以话语分析理论和语用学理论为指导,将描写、分析与解释相结合,对课堂打断现象进行研究。  研究首先从打断的模式、分布和合作性三方面识别和考察了语料中的打断现象。对外汉语听说课堂中成功的一次性打断和犹豫性打断最多;高级阶段师生打断次数最多,中级阶段次数最少;性别因素和话语量对打断次数影响较小。师生打断的合作性受教学阶段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教师倾向于合作
“或者”作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虚词之一,且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属甲级词,留学生较早地接触并学习,但由于其易与汉语中同样可连接几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的“还是”、“和”等词产生混用,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来源于BCC语料库中的自建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以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为基础,将研究内容分为三章。首先,第一章在总结“或者”一词各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