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返审美之源——当代中国艺术教育非审美化现象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将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化现象概括为两种典型倾向,即生命主体缺失与艺术主体缺失.它们亦是传统艺术教育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的极端表现形态.理性本体专注于知识技能灌输,强调艺术教育的确定化、秩序化、程序化;感性本体则突出艺术学习者自由意志的表现,强调艺术教育的非确定化、无序化.理性本体和感性本体的极端形态都局限于美学思维上的二元论,从而使艺术教育走向了非审美化.该文针对艺术教育的这些现象,力图突破审美二元论的局限,对艺术教育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及各种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将视点拓展到研究如何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有效建立审美意向性关系.该文认为,艺术教育中审美关系构成的基点是审美主体心意与艺术形式双向交往与互相生成构造的过程.从审美主体角度出发,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心意主动选择并且发生质变的过程;从艺术形式角度而言,这正是通过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而逐渐深化.艺术教育是由艺术学习者、艺术与艺术教育者等异质要素构成的有机体,每一要素都应发挥其积极的主体作用,并与其他要素之间建立相互促进,彼此渗透与影响,共同发展与创新的生态式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其他文献
史铁生是当代最具有人本哲思的情感型作家之一,他在身残之后,深入探究存在与命运,寻求多种精神性资源来摆脱生存困境。笔者试图走近史铁生,细剖他的心灵世界。  论文首先探讨史
魏晋时期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五言诗也代表了魏晋时期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该文以魏晋五言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论 五言诗的形成;
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年)间各报刊关于文学问题的“读者来信”为主要研究材料,着重关注“十七年”间以否定性阅读为中心的读者与文学互动过程及其内涵,以此剖析
本论文以萧红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关萧红的文学史、传记、电影等多维视野中萧红形象的梳理、分析和总结,把握萧红自步入文坛至今80余年的大众接受和形象建构的历程,同时思考
全文共四章节.第一章:女性命运的体认;张爱玲的婚恋叙事给我们唱一首葬送附体的挽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在现代都市欲望街车里,女性内心的自我焦虑,人格的自我分裂,以及面对生
本文试图从戏曲的三度创作过程出发,侧重于其主体性审美特征,来重新审视传统戏曲艺术.全文分三章、八节,约三万字.第一章是对剧本创作审美特征的论述.第二章是对戏曲表演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