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谱、睡眠质量、精神心理与生活质量调查目的: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并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及睡眠质量对FD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纳入269例FD患者,填写症状问卷调查表、睡眠质量评定量表、精神心理状态评定量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表。结果:FD患者中约44%认为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最为明显,次之为暖气(22%);1/3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并且PDS+EPS组睡眠质量异常比例高于单纯PDS组(45.2%vs20.7%p=0.044),上腹部灼感可影响FD患者的睡眠质量;PDS+EPS组焦虑评分异常比例较PDS组增高;PDS+EPS组在身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状况、生理健康总评方面差于单纯PDS组。结论:PDS+EPS组患者在睡眠、精神心理以及生活质量方面较单纯PDS组差。第二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与全胃和近端胃排空功能的关系目的:探讨消化不良症状与全胃及近端胃固体排空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纳入93例FD患者,同时招募28名健康志愿者(Health Subject HS)。所有受试者给予99Tc标记的固体试餐,用SPECT探头采集感兴趣区图像,计算全胃及近端胃半排时间。FD患者填写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问卷。结果:44例(47.3%)FD患者存在全胃排空延迟,43例(46.2%)存在近端胃排空延迟。在全胃排空正常组和延迟组之间,各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近端胃排空延迟组,恶心(22/43vs11/50,p=0.003)及嗳气(40/43vs39/50,p=0.043)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近端胃排空正常组。Logistic回归进一步探讨消化不良症状与近端胃排空的关系,结果示仅有恶心症状(OR=4.951;95%CI,1.321-18.558;p=0.018)与近端胃排空延迟有关。结论: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全胃或近端胃排空延缓,并且恶心症状与近端胃排空延缓有关。第三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近端胃敏感性、容受性、顺应性的关系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近端胃敏感性、容受性及顺应性的关系。方法:记录32例HS和59例FD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和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空腹行电子恒压器检查,将前端带有气囊的双腔聚乙烯导管经口插入受试者胃内,给予等压扩张,检测指标包括近端胃敏感性、容受性及顺应性;同样,所有受试者第二天空腹行胃排空功能检查,利用SPECT测定胃的固体排空功能,得出全胃排空标准曲线并计算全胃半排时间。结果:44.07%的FD患者存在内脏敏感性增加,内脏敏感性正常组和增加组之间胃半排时间无差异。内脏敏感性增加的患者上腹痛症状发生率高于内脏敏感性正常的患者(P<0.01);上腹痛症状是内脏敏感性增加的相关因素(OR=4.430,95%CI,1.345-14.590,P<0.05)。37.29%的FD患者存在近端胃容受性减低,容受性正常组和减低组胃半排时间无差异;近端胃容受性减低的患者早饱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近端胃容受性正常的患者(P<0.05);早饱症状是近端胃容受性减低的独立相关因素(OR=3.231,95%CI,1.075-9.706,P<0.05)。54.24%的FD患者存在顺应性减低,顺应性正常组和减低组之间胃半排时间及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均未显示差异。结论:FD患者的症状与近端胃功能障碍有关,上腹痛症状提示内脏敏感性增加,早饱症状提示近端胃容受性减低。第四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餐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与胃排空延缓的关系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迷走神经功能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利用HRV功率谱分析分别检测FD患者餐前30min及餐后30min的自主神经功能;利用SPECT对53例FD患者和28例HS行胃排空功能检查;FD患者填写消化不良症状量表。结果:FD患者中全胃及近端胃排空延迟分别占47.2%和50.9%。与近端胃排空正常的FD患者相比,近端胃排空延缓的FD患者餐后迷走成分减低(p=0.007),交感/迷走比值升高(p=0.004)。在基线状态及进餐后,自主神经功能参数在全胃排空正常组和延缓组之间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全胃或近端胃排空延缓,餐后迷走神经功率减低导致交感迷走比例失衡是近端胃排空延缓的重要机制。第五部分进餐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强度在进餐前后随时间的变化,并探讨症状加重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所有受试者摄入99mTc标记的标准试餐后,通过SPECT检查获得全胃半排时间,并记录消化不良症状强度进餐前后随时间的变化;恒压器检测近端胃的敏感性及顺应性。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餐后饱胀不适和腹胀症状强度评分在进餐后即刻升高,并且持续至检查结束(4小时)时;上腹痛及嗳气症状强度在进餐后30min较进餐前升高,在检查结束时回落至餐前水平;恶心及烧灼感进餐后症状强度与餐前无明显变化。症状达高峰的时间以餐后饱胀不适为最早,上腹痛及烧灼感最晚。64.41%的FD患者存在进餐诱发或加重消化不良症状,并且该组患者体重减轻明显。症状与进餐相关组FD患者其餐后饱胀不适(41.59±16.03vs20.76±11.52,p<0.01)和上腹胀气症状(45.27±14.09vs29.33±11.94,p<0.01)强度评分较进餐无关组患者明显升高。与进餐无关组患者相比,进餐相关组FD患者的内脏敏感性增高(2.75±1.55mmHg vs1.69±1.18mmHg,p=0.04),顺应性减低(58.32±18.85ml/mmHg vs45.32±20.273ml/mmHg,p=0.019),但胃的排空功能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与进餐相关,并且不同的症状随时间变化不同;进餐后症状加重组FD患者的内脏敏感性升高、顺应性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