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P50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引起的死亡占全球肿瘤性死亡的第三位[1],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居前三位。目前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很低,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伴有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肝癌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相对不敏感,化学治疗的总体生存率很低。目前肝癌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了解,原癌基因的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活化都被认为参与肝癌的发生。因此探讨肝癌相关基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我们对肝癌发生机制的理解和认识,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磷酸化蛋白50(Ezrin-radixin-moesin-binding phosphoprotein-50,EBP50)是一个55-kDa的磷酸化蛋白,属于PDZ骨架蛋白家族成员。EBP50含有2个PDZ结构域和一个ERM结构域,ERM结构域与ERM家族蛋白结合,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2]。EBP50是一个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目前还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EBP50在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中为抑癌基因,肿瘤中正常细胞顶膜的EBP50表达减少或消失,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EBP50表达增多[3-6]。Shibata等的研究发现,45%的肝癌患者EBP50mRNA表达增高,55%的患者表达水平无变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相比55%的患者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EBP50表达增高[7]。但是EBP50在肝癌发生中扮演的角色还不明确,究竟在肝癌中是一个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为了了解EBP50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本课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系Hep3B,SMMC7721,HepG2中EBP50的表达水平,筛选出表达水平较低者SMMC7721细胞系,利用pBK-CMV-HA-EBP50质粒转染技术,构建EBP50急定高表达的SMMC7721细胞,通过细胞实验检测EBP50高表达后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生长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检测EBP50高表达前后SMMC7721细胞中β-catenin,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构建裸鼠移皮下植瘤模型,通过体外实验检测EBP50高转染前后肿瘤的生长情况和对裸鼠的影响。利用Anti-EBP50siRNA下调SMMC7721细胞系中EBP50表达水平,检测EBP50表达下调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本实验旨在弄清EBP50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肝癌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可能的靶向治疗途径。方法1.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癌细胞系Hep3B, SMMC7721, HepG2中EBP50蛋白表达,并比较EBP50蛋白在三种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2.选择EBP50蛋白表达水平较低的细胞系SMMC7721细胞,将pBK-CMV-HA-EBP50质粒和空载pBK-CMV-HA转染入SMMC7721细胞系中,将G418(350μg/mL)加入培养的转染细胞中,筛选稳定表达高水平EBP50的SMMC7721细胞系。运用RT-PCR技术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SMMC7721细胞中EBP50、β-catenin,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寻EBP50在肝癌发生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或通路。3.利用CCK-8法检测转染后12、24、48、72h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观察EBP50高表达后SMMC7721细胞迁移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PI法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通过Annexin V-FITC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EBP50转染前后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运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将转染前后的细胞移植入裸鼠皮下,构造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检测EBP50转染前后细胞体内生长、增殖能力的变化以及对裸鼠体重影响等变化,TUNEL法检测体内细胞凋亡情况。4.利用Anti-EBP50SiRNA下调SMMC7721细胞系中EBP50表达水平,CCK-8检测EBP50表达下调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软琼脂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Annexin V-FITC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EBP50下调前后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结果1.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BP50在Hep3B, SMMC7721, HepG2三种肝癌细胞系中均有表达,但是SMMC7721细胞系中EBP50表达量最低,因此选用SMMC7721作为转染构建EBP50高表达的细胞系。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表明,转染后SMMC7721细胞中EBP50表达明显增高,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0.28±0.07vs0.56±0.12or0.58±0.08,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0.55±0.08vs0.39±0.07or0.40±0.06,P<0.05),提示EBP50可能与β-catenirn、E-cadherin相互作用而参与肝癌的发生。2.将pBK-CMV-HA-EBP50质粒通过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入SMMC7721细胞系中后,RT-PCR验证与未转染及pBK-CMV-HA转染细胞相比,EBP50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转染细胞中加入350μg/mL的G418共培养,对转染的细胞进行筛选,构建稳定高表达EBP50的SMMC7721细胞系。3.细胞实验表明,EBP50高表达后,SMMC7721细胞的迁移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细胞周期检测表明转染后细胞出现G0/G1细胞周期阻滞(61.3%±3.1%vs54.0%±2.4%or54.54±1.9%,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EBP50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和转染空载细胞(14.8±2.7%vs3.4±1.3%or4.1±1.5%,P<0.05)。Transwell结果表明转染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低(5.8±0.8vs21.6±1.3or20.4±1.1%,P<0.01)。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表明,EBP50高表达后,SMMC7721皮下成瘤能力明显减弱,瘤体的重量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和空载组((28.9±7.2mg vs70.1±7.2mg or68.9±7.9mg),且体内细胞凋亡增多。4. EBP50表达下调后,SMMC7721细胞的迁移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EBP50的细胞凋亡率低于未转染细胞(4.7±1.36%、2.7±2.11%,P<0.05)。软琼脂糖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转染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低(15±2.70和9士1.82,P<0.05)。结论EBP50高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生长增殖、侵袭及转移能力,同时促进细胞凋亡。EBP50在肝癌的发生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可能通过与β-catenin、E-cadherin相互作用而参与肝癌的发生。
其他文献
吉林省六月雨季开始期的环流特征周志才,朱其文(吉林省气象台)吉林省初夏雨季开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分布与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雨季开始期的标准,对1954年至1993年北半球亚欧地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有发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米索前列醇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手术结束后
目的探讨百乐眠联合帕罗西汀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80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与B组各40例。A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B组应用
介绍3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概况,从文献检索及导航方式、收录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分类方式、收录药学核心期刊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就数据库服务、学科分类等内容提出建
以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运营商净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多场景多时段耦合的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规划模型。首先针对传统分布式电源规划求解方法的不足,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采用胰岛素泵连续输注胰岛素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因此,是目前糖尿病强化治疗最先进的手段,临床使用越来越普及。有研究显示,人胰岛素类似物制剂诺和锐与普通人胰岛素制剂诺和灵R相比有吸收快、起效快的特点,使用更安全,诺和锐用于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进餐更方便、灵活,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本文就近一年来使用诺和锐及诺和灵R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54例糖尿病患者的全天血糖作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短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环节,在人类一切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负责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用它来加工处理从感觉记忆中传来的信息,然后将某些结果作为信息储存进长期
目的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是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因子(LEF/TCF)家族的一员,LEF1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方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研究显示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