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盾构法隧道需要事先构筑两个深大工作井,从而满足盾构的始发和接收要求,隧道的暗埋段则采用明挖法施工。而许多城市隧道工程,从功能上不需要设置工作井,暗埋段施工则占用了大面积地面场地,对周边环境影响大。随着城市的更加拥挤,建筑的更加密集,在地面与地下隧道的交通接线工程中,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技术(Ground Penetrating ShieldTechnology,简称GPST)”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利用盾构掘进替代暗埋段明挖,可省去地面开挖面积约50%,减少搬拆迁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浅埋导坑替代深大工作井,减少施工风险和开挖方量,缩短建设工期。本论文针对该技术在地面出入段隧道(小于0.3倍隧道直径覆土)建设中面临结构变形的核心难题,通过理论计算、三维仿真和模型试验等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变形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管片稳定装置研发应用、同步注浆控制、盾构姿态控制、隧道抗浮控制技术。论文创新点如下:(1)针对地面出入段隧道管片受力特点,提出了修正三角形抗力计算公式及壳-弹簧计算模型,通过管片结构试验首次分析了管片荷载模式及计算模型的适应性,并提出了隧道结构变形的特性。(2)基于超浅覆土盾构推进时管片容易发生变形的特点,研究了隧道整环刚度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首次设计出能增强隧道整环刚度的稳定装置,并对装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验证。(3)通过国内最大地下试验平台多工况模拟掘进,创新研发了“高流动性早强型(HE)”专用同步注浆浆液配比及压注工艺,解决了局部外露地表条件下的隧道周边浆液充填的难题,结合对注浆孔位置、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的研究,减小了隧道变形。(4)依托国家863试验平台研发了“高粘度低比重触变型(GS)”土体改良专用泥浆,解决了盾构正面超低压环境下的正常进排土,有效控制了盾构姿态,保证了管片拼装精度;首创研发并应用微调型管片稳定装置,有效控制了管片脱出盾尾阶段的管片变形;同步注浆以及隧道抗浮控制技术,保证了隧道稳定性。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京轨道交通6号线地下与地面连接段隧道工程,隧道轴线控制在±50mm以内,椭圆度小于0.4%,上浮量小于15mm,无管片接缝渗水现象,为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技术和工程支持。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技术突破传统盾构法隧道对覆土的限制,研发的结构变形控制技术可保障隧道的质量要求,实现了地下隧道与地面道路连接的一体化施工,为特殊环境下的隧道线路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方法。该技术成功应用于轨道交通地面连接段隧道建设,属国际首创,其整体施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