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层出不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也凸显出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矛盾越来越多,民众并没有平等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包容性增长是在对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理念,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化认识,并内在地将“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相统一,将“社会包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包容性增长提倡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增长,这与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这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具发展优势、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同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带,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引擎,因而研究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包容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对其他区域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引领作用。本文首先回顾包容性增长己有文献,从内涵界定、定量测度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包容性增长的研究,然后在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测度对象,从经济增长、机会均等、成果共享三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首先分别运用熵值法、Topsis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三种单一评价方法测算包容性水平,对测算的结果进行Kendall检验,再运用基于信度分析的加权组合评价法测算包容性水平,对组合评价测的结果采用Spearman检验,以提高组合评价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本文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所有个体机会均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共享经济增长成果。(2)构建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机会均等、成果共享三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包容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3)选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7-2016年数据,测算结果表明:上海处于第一类别,浙江和江苏处于第二类别,重庆、湖北和湖南处于第三类别,江西、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处于第四类别,整体包容性水平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上海十年间包容性水平最高,虽然2014年、2015年略有下降,但整体包容性处于11省市最高水平;浙江和江苏两省属于比较包容,十年期间变动幅度较小;重庆、湖北、湖南三省包容性水平一般,在0.42水平左右波动:江西、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属于包容性最差类别,十年期间包容性水平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4)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机会均等方面选取6个变量,R&D投入和第三产业占比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拥有教育资源、城乡收入差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R&D投入和第三产业占比与包容性增长成正相关性,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收入差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包容性增长成负相关性,每万人拥有教育资源作用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论文最后提出从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构建促进机会均等的制度安排的针对性政策建议,在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主要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构建促进机会均等的制度安排方面主要包括: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完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