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epair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的L·阿尔都塞是国际评论界公认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发表以后,不仅在马克思主义者中,而且在资产阶级哲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后就有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人道主义倾向和反斯大林教条主义束缚所产生的“人学”复活倾向,阿尔都塞提出了“保卫马克思”口号。他认为在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实践的迷途中,我们始终是离马克思越来越远了,所以要真正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态,惟一的办法就是重返历史,回到马克思那里去。其目的是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给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强有力的借鉴。为此,他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去蔽”。
  为了重回马克思初始的地平,阿尔都塞主要采用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症候阅读法”。他认为,要理解一篇作品必须先认清在文章中起作用的“问题框架”,“问题框架并不是作为总体思想的抽象,而是一个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所可能包括的各种思想的特定的具体的结构。”①这种方法关注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强调整体而不是局部,强调横断关系而不是纵向历史。
  阿尔都塞力图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摆脱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所以,他就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展开了论战:马克思思想的分期问题、“异化”问题、“人道主义”问题、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等。但在研读过程中他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认识论的断裂”。这种框架式的研读让他陷入了科学主义的迷误幻想,在意识形态的的洪流中他只看到了意识形态,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阿尔都塞的作品中存在多重异质的思想层面,他理论也比较复杂、较难把握。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是阿尔都塞全部理论工作的核心,他的种种论战或哲学上的创新之处都和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相关。所以,只有透过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贡献。”②我们透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揭示他主要的思想及贡献。文中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主要问题: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破解、框架问题、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诠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欺骗性问题、精神实践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看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有忽视主体的倾向,忽视了人的利益和人的存在,但人又必须存在,否则意识形态便没了载体,这也许是阿尔都塞的一个悖论。这种科学主义的划分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去甚远,还是没能远离天国来考察人间的现实。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其中的每一步发展都比前一阶段更成熟。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阿尔都塞却把它割裂来看是有失偏颇的。这与他一贯强调纯客观的理论实践有关,结果把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排斥在了实践之外。在实践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主客体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为出发点,从物质生产劳动入手去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充分肯定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创造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阿尔都塞怀着善良的愿望去批判意识形态、挽救主体,结果却没能如愿,他没能够为人们指出一条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的光明大道。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别具一格,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并把当时的新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了深入的阐述,显示了他力透纸背的理论功底。目前,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对他的意识形态的研究虽有所涉猎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他的一些手稿公开之后,出现了几个阿尔都塞:虔诚的天主教徒、黑格尔的信仰者、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偶然遭遇的唯物主义者”,面对“四元异质断裂和分裂”(张一兵语)的阿尔都塞,我们对他的评价一时语塞,无从下笔。从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把四个时期的阿尔都塞衔接起来。在研究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还原具体的文本语境来给阿尔都塞的理论定位。
  
其他文献
我国于2008年拉开全面推进“服务型”警务改革的序幕。全国各地警务部门结合自身警务工作实际情况,依托“服务型政府”建设及“放管服”政策改革为指导方针,要求各级警务机关优化内部结构和体系,逐步全面依法打造政治可靠,业务高效、服务便民的基层警务队伍。在此背景下,“服务型”警务改革的关键和挑战则在于警务机关作为特殊性质的公共管理部门,既需要保证其原本的专政职能和管理职能,同时又能进一步契合当前改革需要突
一直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都得到了专业学者和基层政府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不同社会时期,都把它作为一个新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1949年后,我国的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渐渐进入尾声,此类城市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各种问题,也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成为专家学者眼中的研究热点,具有极其现实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城镇化也随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城市扩张造成土地需求量增大,使得乡镇的征地拆迁活动不断增多。征地拆迁是一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社会问题,也是重要的基层政府公共职能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征地拆迁的重要执行者和参与者,担负着平衡参与主体利益博弈格局的重要责任,如何满足征地各方利益诉求?如何“局中人”在参与博弈格局中找到均衡点?是目前基层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治理问题。  
学位
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整个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进程、保障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有“一湖清水”的美誉,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
学位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多功能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侧重于耕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其他衍生功能,过分追求耕地的生产能力导致耕地污染、地力退化等问题不断显现。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耕地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耕地多功能逐渐受到重视。由于耕地自然条件与利用方式等的差异,耕地多功能间存在着复杂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如何明晰多功能间的具体关系,提升功能间的协
学位
在中国,农地具有多重效应,是农户农业生产的基础。农地流转的有序推进,使农地的多重效应产生变化,其中农地提供经济收入方面的变化最为深刻,这种变化势必会导致农户福利产生变化。对于农地流转中的转出方—转出农户,农地流转可能为其带来流转收益,增加非农收入,但也使农地产出效益减少和生活成本增加。那么从收入与消费视角看,究竟农地流转过程中转出农户福利有何变化?影响转出农户福利变化因素有哪些?值得我们深究。本研
学位
脱贫攻坚需要多种主体协同共治,需要多种机制协调共促。社会组织本身具有专业性、公共性和高效性,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就目前而言,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社会组织通过对口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志愿扶贫等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与社会组织构建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构有何启示,能否向其他领域扩散和拓展(比如转向“相对贫困”的帮扶)
学位
改革开放后,在城乡推拉作用下,部分农民脱离土地约束进入城市务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领域,其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回顾第一代农民工从进城到返乡的过程并分析其内在逻辑,以川、皖等省市200多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存困境: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民工的养老选择;其次,农村地
学位
我国在本世纪之初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发展到现在,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高,社会养老压力与日俱增,老龄化问题急需解决。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也暴露了一些缺点。而且随着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各类智能设备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了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智慧化升级的可能性,
学位
在不同历史时期异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其特定的内涵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继承,并最终实现了对他们的根本性超越。本文从产生背景、内容、特点等方面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明了劳动本身产生、劳动的异化与异化劳动扬弃的辩证过程,并在“异化劳动”这把钥匙的引领之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隐藏的种种矛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