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的L·阿尔都塞是国际评论界公认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发表以后,不仅在马克思主义者中,而且在资产阶级哲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后就有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人道主义倾向和反斯大林教条主义束缚所产生的“人学”复活倾向,阿尔都塞提出了“保卫马克思”口号。他认为在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实践的迷途中,我们始终是离马克思越来越远了,所以要真正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态,惟一的办法就是重返历史,回到马克思那里去。其目的是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给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强有力的借鉴。为此,他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去蔽”。
为了重回马克思初始的地平,阿尔都塞主要采用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症候阅读法”。他认为,要理解一篇作品必须先认清在文章中起作用的“问题框架”,“问题框架并不是作为总体思想的抽象,而是一个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所可能包括的各种思想的特定的具体的结构。”①这种方法关注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强调整体而不是局部,强调横断关系而不是纵向历史。
阿尔都塞力图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摆脱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所以,他就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展开了论战:马克思思想的分期问题、“异化”问题、“人道主义”问题、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等。但在研读过程中他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认识论的断裂”。这种框架式的研读让他陷入了科学主义的迷误幻想,在意识形态的的洪流中他只看到了意识形态,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阿尔都塞的作品中存在多重异质的思想层面,他理论也比较复杂、较难把握。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是阿尔都塞全部理论工作的核心,他的种种论战或哲学上的创新之处都和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相关。所以,只有透过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贡献。”②我们透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揭示他主要的思想及贡献。文中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主要问题: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破解、框架问题、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诠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欺骗性问题、精神实践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看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有忽视主体的倾向,忽视了人的利益和人的存在,但人又必须存在,否则意识形态便没了载体,这也许是阿尔都塞的一个悖论。这种科学主义的划分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去甚远,还是没能远离天国来考察人间的现实。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其中的每一步发展都比前一阶段更成熟。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阿尔都塞却把它割裂来看是有失偏颇的。这与他一贯强调纯客观的理论实践有关,结果把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排斥在了实践之外。在实践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主客体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为出发点,从物质生产劳动入手去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充分肯定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创造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阿尔都塞怀着善良的愿望去批判意识形态、挽救主体,结果却没能如愿,他没能够为人们指出一条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的光明大道。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别具一格,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并把当时的新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了深入的阐述,显示了他力透纸背的理论功底。目前,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对他的意识形态的研究虽有所涉猎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他的一些手稿公开之后,出现了几个阿尔都塞:虔诚的天主教徒、黑格尔的信仰者、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偶然遭遇的唯物主义者”,面对“四元异质断裂和分裂”(张一兵语)的阿尔都塞,我们对他的评价一时语塞,无从下笔。从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把四个时期的阿尔都塞衔接起来。在研究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还原具体的文本语境来给阿尔都塞的理论定位。
为了重回马克思初始的地平,阿尔都塞主要采用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症候阅读法”。他认为,要理解一篇作品必须先认清在文章中起作用的“问题框架”,“问题框架并不是作为总体思想的抽象,而是一个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所可能包括的各种思想的特定的具体的结构。”①这种方法关注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强调整体而不是局部,强调横断关系而不是纵向历史。
阿尔都塞力图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摆脱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所以,他就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展开了论战:马克思思想的分期问题、“异化”问题、“人道主义”问题、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等。但在研读过程中他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认识论的断裂”。这种框架式的研读让他陷入了科学主义的迷误幻想,在意识形态的的洪流中他只看到了意识形态,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阿尔都塞的作品中存在多重异质的思想层面,他理论也比较复杂、较难把握。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是阿尔都塞全部理论工作的核心,他的种种论战或哲学上的创新之处都和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相关。所以,只有透过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贡献。”②我们透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揭示他主要的思想及贡献。文中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主要问题: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破解、框架问题、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诠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欺骗性问题、精神实践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看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有忽视主体的倾向,忽视了人的利益和人的存在,但人又必须存在,否则意识形态便没了载体,这也许是阿尔都塞的一个悖论。这种科学主义的划分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去甚远,还是没能远离天国来考察人间的现实。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其中的每一步发展都比前一阶段更成熟。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阿尔都塞却把它割裂来看是有失偏颇的。这与他一贯强调纯客观的理论实践有关,结果把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排斥在了实践之外。在实践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主客体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为出发点,从物质生产劳动入手去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充分肯定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创造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阿尔都塞怀着善良的愿望去批判意识形态、挽救主体,结果却没能如愿,他没能够为人们指出一条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的光明大道。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别具一格,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并把当时的新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了深入的阐述,显示了他力透纸背的理论功底。目前,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对他的意识形态的研究虽有所涉猎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他的一些手稿公开之后,出现了几个阿尔都塞:虔诚的天主教徒、黑格尔的信仰者、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偶然遭遇的唯物主义者”,面对“四元异质断裂和分裂”(张一兵语)的阿尔都塞,我们对他的评价一时语塞,无从下笔。从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把四个时期的阿尔都塞衔接起来。在研究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还原具体的文本语境来给阿尔都塞的理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