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对电致发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有了初始的了解,其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开发及发光材料器件的制备研究上,这是因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表现出很多优越于LED的特点,例如OLED材料在色泽方面具有彩色靓丽、在节能方面具有低电压驱动、在视角方面更具有绝对的优势,被人们称作为第四代平板显示技术。目前它正处于产业化的过程之中。从目前已报道的有关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可以看出,金属铱(Ir)配合物的磷光器件效率最好,发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红光为18%,蓝光为22%,绿光效率达到27%。尽管金属铱(Ir)配合物发光效率最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磷光器件在高电流密度下存在严重的自淬灭现象以及磷光寿命长而使发光饱和等问题,这样会直接导致OLED器件效率的下降。因此从开发新型金属铱(Ir)配合物磷光材料,简化器件结构,提高量子效率入手。在提高器件的效率及成膜性方面,我们一方面合成高效率的金属铱(Ir)配合物磷光材料,另一方面引入了POSS结构,采用无机/有机杂化技术,成功的将高效率的金属铱(Ir)配合物磷光材料嫁接到POSS上面,合成出新型磷光材料。该类材料主要体现出下面3个方面优点:(1)由于POSS具有的八面体结构,使之与发光材料相连减少了磷光材料在较高物质浓度下发生自淬灭现象。(2) POSS的加入可以大幅度的改进磷光材料的性能,例如耐高温,抗氧化,耐压,阻燃和力学强度等性质,更容易应用旋涂技术制备器件。(3)在分子水平上的有机/无机物结合,既保持了原来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各自的性能特点,同时也具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在本论文第二章中,采用一锅反应的合成理念,改进合成方案,制备两种高效磷光配体2-苯并噻唑-2-苯酚(BTP)和3-(2-苯并噻唑)香豆素(BTC)。并应用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结构方面的表征,同时采用X-ray单晶衍射的方法也对其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其在溶液和固体状态下,均发出较强的蓝光。在第三章中,我们制备了两种高效率的金属Ir配合物,并采用上述全部方法对其结构鉴定,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光学特性研究,该类配合物在溶液和固体状态下,均发出较强的黄绿光,这是由于金属离子到配体的电荷转移引起的。在第四中,主要将高效磷光Ir配合物嫁接到无机材料POSS核上面,制备成膜性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光材料,并对其结构运用了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GPC等表征手段,之后我们也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法等对其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符合原来设计的理念,是高效的OLED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