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对比分析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篇章角度研究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运用了语体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对新闻语体和因果复句的特点以及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后,在接下来的三章从小到大,分别从词(连词)、小句和篇章的角度对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进行了基于语料调查的对比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新闻中的因果复句存在着许多差异:首先,汉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较少出现连词,但是英语中则恰恰相反,连词出现的情况更多;其次,汉语新闻中以因句在前,果句在后为优势语序,而英语新闻则以果句在前,因句在后为优势语序;再次,汉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原因小句和结果小句之间的关系是主次关系,而在英语中则是主从关系;再次,汉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焦点更多的位于原因小句,而英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焦点虽然位于原因小句的情况也不少,但主要在结果小句;最后,英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的小句顺序主要是按照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语法规定,而汉语新闻中的因果小句顺序则符合从后景到前景的BFP原则。
  当然,两种语言的新闻中的因果复句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因果复句连词都习惯单独出现且连接原因小句的情况较多;其次,因果复句倾向表达客观存在、符合规律的因果关系,尽量避免出现主观臆测;最后,两种语言中的因果复句都要是符合语法规律、结构完整的句子,用词也比较通俗、简单。
  对于这些差异和相同之处,本文都从语法或者语体的角度予以解释,对于汉英两种语言来说,汉语的形态变化少,且以意合为主,所以受到语体的影响较大;英语语法规范对形态变化的限制更严格,所以受到语体的影响较小。所以说,语体对于不同类型的语言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在语法规范不同的语言中并不相同。
其他文献
通过1990年民主革命对蒙古国政治创立了具有多党制的一院制议会制度,而对人民确保着选权和被选权。蒙古国新《宪法》保证了每个人在全领域中有平等权利无论年龄、性别、教育、宗教、信仰和家族。世界各国正在为性别平等、民主治理和女性参政的平等机会而努力。把女性提名议会选举和地区选举、保持席位和在各级政党结构中支持女性的配额以及改变选举制度,都是增加女性参政的方式之一。由于确保各级的性别平等参与,才能不仅助于
学位
自上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开始以来,欧盟一直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并因推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及其后续生效而成为了全球气候多边治理中的绝对领导者。然而,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在国际气候治理格局发生变化、欧盟内部气候治理措施不足且谈判手段单边主义倾向明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欧盟在气候治理领域内的领导力大幅下降。后哥本哈根时期,欧盟的影响力和领导力逐渐回升,其领导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欧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国家认识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成为推动中日韩三方对话与合作的契机。1999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举行了早餐会,开启了中日韩三方合作的进程。至今,中日韩合作已走过二十余年,建立起了以独立的三方峰会为核心、以21个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和70多个工作层机制为支撑的合作体系,在经济贸易、政治外交、环境保护、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学位
近年来,由于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陆续出台了本国的“印太战略”或“印太政策”,“印太”一词逐渐从单纯的地理空间概念发展为一种地缘政治概念,各国政界学界对印太的关注度也逐步上升。在众多有关印太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判断四国印太合作的性质并分析其战略走势。即判断它究竟是一种正常的多边伙伴关系,还是一个具有准联盟性质的四边合作,亦或是一个类似于北约的多边同盟体系?四国印太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又
学位
中菲建交四十五年以来,两国关系曲折前进,菲律宾的对华政策也在不断发生调整。尤其自2016年杜特尔特总统上任之后,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转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政策转变的原因引人深思,也继而引发了关于菲律宾对华政策调整动因的讨论,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背后是否有规律可循?  本文以“对冲”概念为视角,通过对不同时期菲律宾对华政策演变的梳理和比较,判断菲律宾在中国崛起、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相背离
学位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广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致力于依托文学解决现实问题。伊格尔顿认为,在后理论时代,人们越来越规避对于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现存的文化理论只关注个体的欲望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构建。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宏观视域之下,伊格尔顿将文学作为后宗教时代的道德典范,认为文学的道德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伊格尔顿将文学视为一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年)是汉语词汇史上外来词引入的一大高潮时期,由于外来词的来源和译借方式的不同,此期产生了大量词形相异但是指称或表义相同的异形外来词。在学术界对异形外来词的研究成果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形外来词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的研究特色即为断代研究:以清末民初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作为时间标段,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解释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汉语的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