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污染原水中广泛检出的溶解性有机氮(DON)是出厂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前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DON可与水处理常用消毒剂(氧化剂)发生反应生成目前逐渐关注的强“三致性”的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活性炭做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污染物能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因此本课题研究采用活性炭吸附控制N-DBPs以保障水质安全。本文论文选取了轻度污染原水中广泛存在的三种典型含氮有机物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开展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多种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进行了活性炭对色氨酸、酪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研究,应用了Yoon-Nelson模型考察了色氨酸在活性炭柱中的穿透特性;考察了吸附过程中单因素(温度、吸附时间、投炭量和pH)对吸附的影响,并且对活性炭进行了酸性改性,对比研究了单因素(温度、吸附时间、投炭量和pH)对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不同活性炭对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吸附试验,活性炭对三种物质有较好的吸附性能,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进行拟合,发现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能较好的拟合三种物质的吸附等温线。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吸附速率变化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酪氨酸吸附速率变化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活性炭对色氨酸有较好的吸附容量,Yoon-Nelson模型能很好的拟合不同条件下的色氨酸在活性炭柱中的穿透曲线,色氨酸在活性炭柱中的穿透特性受进水流量、进水浓度、炭量和活性炭粒径的影响,实验建立了不同因素条件下的穿透动力学模型。活性炭吸附色氨酸的研究表明:温度、吸附时间、投炭量和pH在反应中影响较大;当色氨酸的浓度为10mg/l,温度在25℃、pH保持在6.6-7.3之间、投炭量在60-100mg、吸附时间为200min时,活性炭对色氨酸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另外本文对活性炭进行了改性酸处理,实验中将活性炭分别用0、1、2和5mol/l的HNO3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活性炭分别进行温度、吸附时间、投炭量和pH的单因素实验研究,其中吸附率随着温度的变化规律几乎相差不多;酸浓度越大,活性炭对色氨酸吸附的达到平衡的时间就越长;硝酸浸泡过的活性炭,单位质量的活性炭对色氨酸吸附率降低;pH的影响研究,原始活性炭在中性溶液中吸附率较高,而经过硝酸浸泡过的活性炭,吸附性能较好的区域为碱性溶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