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围术期的针刺干预,探讨穴位刺激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比较针刺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与安慰剂效应之间的关系,为针刺治疗术后恶心呕吐,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提供证据。方法:纳入2017年7月到2017年12月就治于我院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患者17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四组:假针组(A组)、空白组(B组)、术前针刺组(C组)、术后针刺组(D组)。所有纳入的受试者在手术结束时予以昂丹司琼4mg。在此基础上:A组术中在穴位处贴上白色不透明输液贴,术后Steward苏醒评分在4分以上时,告知患者针刺结束。B组不做干预。C组术前30分钟,清醒状态下,予以针刺双侧合谷、内关、太冲和丘墟。D组术后Steward苏醒评分在4分以上时,予以针刺双侧合谷、内关、太冲和丘墟。本研究针刺组仅治疗一次,留针30分钟,其它观察时期,不进行干预。记录各组的一般情况和恶心呕吐危险因素相关资料。本研究采用的是视觉模拟评分(VAS)、WHO 4级评判标准和PONV严重程度评分三种评分方法,评估术后0-6小时,6-24小时,24-48小时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各时段疼痛VAS评分;术前一天、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包括第一次排气、排便、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住院天数。我们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连续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类资料根据其无序或有序的性质,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本试验主要在广东省中医院完成,期间在纳入的176例患者中,12例未完成研究,其中取消手术出院1例,手术时间超过5小时3例,体重指数不符合纳入标准剔除3例,术中改换麻醉用药5例。四组在受试者在研究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人、麻醉手术相关恶心呕吐的因素中,四组组间的差异,结果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的QOR-40评分中,舒适度身体得分、情绪状态得分、自理能力得分、心理支持得分、疼痛得分及总分,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假针组和空白组中,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55%,远远高于术前针刺组和术后针刺组的27%和32%,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严重恶心呕吐率并无统计差异(P>0.05),其中在假针组和空白组中,发生率分别为18%和14%,术前针刺组和术后针刺组的10%和12%。四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恶心呕吐的WHO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中,由于手术的创伤,术前24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的得分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组在不同时间点上变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QOR-40总分中,QOR-40总分在不同时间点有着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四组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在身体舒适度得分、情绪状态得分、自理能力得分、心理支持得分、QOR-40总分中,针灸组与假针组或空白组比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恢复功能评价中,四组在第一次排气的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次排便和第一次进食时间中,与空白组和假针组,术后针刺组的时间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术前或术后针刺能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48小时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前针刺和术后针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针刺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术后针刺可以缩短第一次排便和第一次进食的时间。3、在身体舒适度得分、情绪状态得分、自理能力得分、心理支持得分和QOR-40总分中,针刺组较假针组或空白组得分较高,提示针刺提高了术后恢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