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2年和2006年的ETM和SPOT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鄂尔多斯市上海庙地区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在分析影像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状况进行分类,建立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的解译标志。依据解译标志,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3,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专题信息,分别绘制1:5万上海庙地区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现状图和NDVI植被分布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3对2002年和2006年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转换矩阵。通过转换矩阵、景观优势度指数、缀块形状指数和NDVI,对比分析了研究区5年来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的景观格局变化及转移变化。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灌丛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减少,中覆盖度草地和退耕草地面积的增加。②研究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以29-猪毛蒿、骆驼篷子为优势种,甘草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面积变化较大的植被群落主要是以32-沙蒿、骆驼篷子为优势种,猪毛蒿、褐沙蒿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以33-猪毛蒿、褐沙蒿为优势种,猪毛蒿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研究区面积转化最大的群落类型是以33-猪毛蒿、褐沙蒿为优势种,猪毛蒿为建群种的群落,面积中有34.98%是由40-铁杆蒿为优势种,沙棘为建群种的植被群落转化而成的。其它植被类型面积的增加大多是由于灌丛林地的退化而引起。其它植被类型面积的变化都较小。③利用景观优势度指数、缀块形状指数两种常规景观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上海庙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和植被类型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庙地区2006年的植被盖度要明显比2002年差,但该区域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要明显高于2002年。虽然上海庙地区的植被盖度在趋于下降且物种群落组成和结构仍趋于退化,生态环境仍趋于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