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络及针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扮演着理论核心的角色。本文尝试模拟单一穴位气与血交互作用的现象外,并进一步建立全身十四经脉共668穴的经络模型,解释经络循行与五行相生克之中医理论。方法:本文从力学的观点将经络生理与气血运行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作一具体的机制描绘。人体经络线中,于小腿段处较深层骨间膜的腓侧和胫侧的微血管呈现节段性的分布,微血管密集之处与穴位点的位置吻合。本研究依据经络之此特性透过科学模式的建立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求解不具压缩性的定常牛顿流体电渗流运动的方程组,尝试解释复杂的经络生理现象。结果:本模式藉由引入合理的边界条件与生理参数,计算结果于经络的组织液流速为3.37cm/min与文献中所述的小分子循经迁移速度相符。当改变血管壁的渗透系数与动脉端的血压时,于经络在线活动的组织液,其速度增加为1.79倍,这符合针刺穴道时所引发的生理反应。若改变组织液(经络线)的静压与入流的条件,微血管动脉端流速分别减低为0.92倍与增加为1.04倍。可诠释「气滞血淤」与「气为血帅」的中医理论。于全身十四经脉模型中,将脾胃之压力减半以模拟脾胃虚弱之现象可发现,脾、胃经部份的平均流速值最低。结论:本文之计算结果,经分析后可以整理出以下的结论:(一)在经络在线所求得的组织液速度与文献中所述的循经小分子移动速度属同一数量级。(二)改变动脉端的血压时,可模拟中医理论「气动依血,相凭而行」的现象。(三)增加组织液的静压时,可模拟"气滞血淤"的概念。(四)增大微血管的渗透率,同时增高微血管的静压之结果,符合针刺的生理现象。(五)透过电渗经络模式,可解释于经络在线之电波与电流传导的现象。(六)由数值模型研究,可清楚的绘出流场的流线、压力、电位势场等,更可以进一步分析流场之动力机制。(七)藉由离子传输方程式之模拟,可顺利地解释针刺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使血管中之高离子浓度的血浆得以进入组织液而使组织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使穴位产生电位之变化,并产生电波、电流传递之现象。(八)全身十四经脉模型中表明十二正经可表现出脏腑能量之高低。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得到脾、胃、肺、大肠等经平均流速同步加强的结果。此一结果,与五行相生克理论中,土克水、金克木的理论相符合。